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2024年,恰逢我国极地科考40周年。

1983年中方代表在一场关于《南极条约》的国际会议上被“请”出场外喝咖啡;

1984年底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

40年来,中国一步步迈入极地考察强国之列,一代代祖国的极地科考人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其中不乏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科考人员的身影。

那么,在这个值得历史铭记的进程中,南极考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考察队队员们又经历了哪些难忘瞬间?让我们走近中国海洋大学的两名南极考察队队员曹勇、王彩霞,结合她们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南极科考的动人故事。

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探索未知海洋世界,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澄净至极的亘古冰川——南极,是一个遥远的名字,曾经是梦想一般地种在曹勇的心里。

曹勇坦言,是她的导师——中国第一位登上南北两极的科学家、海洋与大气学院赵进平教授的极地情怀感染了她。

“我自知我不是英雄,有时甚至脆弱。但极地是我的老师,告诉我如何成为‘英雄’,让我深切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奋斗的光荣。”这是支撑赵进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极地考察研究的初心,也是鼓舞曹勇参与极地科考的助推力。

2021年11月5日—2022年4月26日,历时174天的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曹勇终于踏上了这条光荣、责任与艰辛并存的探索之路。

如今,尽管第38次南极考察已经结束,但与队友们共度的时光仍历历在目。

“上海一路向南,航行经过印度尼西亚,直抵南非毛里求斯,然后穿越西风带至南极中山站。”曹勇回忆道,这次南极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执行考察任务。曹勇所乘坐的雪龙号完成卸货任务后环南极航行,先后在罗斯海、阿蒙森海又完成了相关考察任务,最后到达长城站进行物资和人员运送。

曹勇表示,与8年前第一次去往北极考察不同的是,本次南极考察由于大风气旋造成的海冰堆积给破冰船的正常行驶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经过近20天的破冰行驶,曹勇终于抵达目的地。“几乎每一个到过南极的人,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南极大陆的心情。”极地的绝美寂静令第一次到南极的曹勇震撼不已,纯净、魔幻、神秘、狂野……那种最原始最纯粹生命的力量,这里是世界的尽头,真正的诗和远方。

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随后,在一次次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中,队员们经历了在西风带里“飞天探海”,在长城站上卸运货物,在海-冰之间探索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第一现场求知,探索自然与生命的边界。

期间,团队成功布放和回收多套潜标系统,获得了多海域、多站位、多水层、多参数的水文数据及鱼类、海洋病毒等生物样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察中,曹勇所在的海洋与大气学院还成功回收中国南极考察史标体长度最长的一套潜标,为以后的科研工作获取了重要的支撑材料。

曹勇表示,极地考察给了她永恒的记忆,过往种种时时激励着她。“未来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去到极地。”

“有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但也有数不清的科学宝藏”

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在哪儿?

答案一定是南极。

这片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有98%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约2000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94.7℃。

西风带,又称“魔鬼西风带”,是南极之行必将面对的一次挑战。对于参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第一次探秘南极的王彩霞来说,留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永不停息摇摆着的船体、以及舱外无边无际的海水。

“大海失去温和,波涛汹涌,浪打在船上似坚硬的铁板与船体碰撞,发出巨大的响声。在5米高的海浪面前,‘雪龙’号似一叶扁舟,我们仿佛乘坐了整整3天的海盗船。但大家的工作并未因此停滞,柜门的吱呀声、物品的掉落声,成了工作时的背景音。”

所以,当处于头昏脑涨地她看到远方出现第一座冰山时,内心无比兴奋。“看到中山站的心情,就像看到了世界尽头的另一个家。”王彩霞说。

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谈及考察南极的契机,王彩霞表示,我国内波的科学研究主要在中低纬度,在极地相对来说做得很少,对其在极地的分布、生成、传播、演化、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更是稀少。而内波广泛存在,在舰船航行、海上工程、生态水产、海洋多尺度能量串级与输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导致的混合可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系统变化及其模式的参数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作为内波温度链观测项目的负责人和执行人,对极地海区内波探索的责任心和对冰山的向往,驱使王彩霞成为极地科考团队的一员。

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虽然极地考察是一份对人的体力和意志力消耗极大的工作,但也会以言语无法形容的震撼作为馈赠。

在地球最南端,同样有精彩的生命和奇迹。

有三五成群的企鹅,企鹅宝宝们幼羽仍在、软萌可爱,企鹅家长则奔波在企鹅公路上,往返于巢穴和海中觅食哺育幼崽。

有新生的海豹,依偎在母亲身旁,慵懒地躺在海冰上,向她投来好奇的目光。

也有庞大的鲸鱼,从浮冰区冒出来换气,它们抬起壮硕的尾巴,重重砸在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浪花……

这些冰雪中顽强生长的生命,让南极成为了一座巨大的野生动物园。

王彩霞表示,工作之余,会在船舷边观察和记录这些动物的迷人瞬间。

“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的队伍就出现在哪里”

从1984年的南极初探,到今天的科研前沿,一批又一批考察队员远赴极地,书写着中国极地考察研究崭新的篇章。

如今,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于4月载誉归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也于年初建成,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极地,是人类不断探索,寻求更多可能性的目的地,40年栉风沐雨,回溯来时的路,是为了让未来更清晰、笃定。

在很多人眼里,极地科考看上去是“自找苦吃”,但吃苦不是目的,支撑我们的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责任感。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也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自1984年派员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中国海洋大学累计有236人次参加了南北极现场考察,极地考察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南北极海洋与海冰、天气与气候变化、物质循环与环境、生态与生物资源、政治与法律等研究领域,以及现场观测、冰雪遥感、特殊材料等技术领域,不仅体现了学校涉海学科完备特点,更加发挥了考察团队学科交叉优势,是一支重要的极地研究力量。

40年来,一位位来自海大的极地工作者艰苦奋斗,将这份银装素裹中热烈而温暖的责任担当代代接续,在极地创下一个又一个冰雪奇迹。

微笑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南极科考团队:无畏探索的“冰路征程”

“气象多变,海况复杂,南极之夏并不平静。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团队始终勇往直前,乘风破浪。”曹勇说道。

“岸上,送行的亲人和同事依依不舍地向我们挥手。当他们的身影从视线中渐渐消失,我激动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一想到下次相见是在大半年后,离愁别绪便再次涌上心头。我们虽然离开了家、学校和祖国,但他们仍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和最大的动力。”王彩霞表示。

我国在极地考察的伟大征程,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角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更多大国重器的支撑下,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将继续劈波斩浪、再创佳绩,为极地科考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