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青岛头部企业的“标杆效应”显现!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青岛头部企业的“标杆效应”显现!

青岛企业“出海”,赶上了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8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成功举办。作为峰会“东道主”,青岛在8月28日举行了城市专场推介——青岛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伙人对话会。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围绕深化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出五点倡议:做大产业集群、做强海洋特色、深化经贸合作、促进绿色转型、提升文旅品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对话会除了邀请英国阿斯利康、德国安迈铝业等国外企业发言外,还专门安排两家青岛本土企业——海信和青岛啤酒,作为青岛跨国公司代表,分享企业全球化发展经验。

紧接着,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今年峰会期间将同步设置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等重要活动,为共享发展机遇搭建广阔平台。

而眼下,以海信、森麒麟为代表的一批青岛企业,也纷纷将非洲视作海外布局的重要板块。在此背后,是青岛企业对于新一轮开放机遇审时度势的把握,亦能从中看到青岛对于打造跨国公司的热忱与渴望。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在更大范围内链接全球优质资源,持续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自身打造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而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说,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培育壮大城市自己的跨国公司,不仅能为其他有“出海”意愿的企业树立起标杆,更能显著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与全球知名度。

在今年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系列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受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直接投资整体呈现收缩态势,流向多数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略有下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截至2023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已实现连续四年增长。今年上半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延续增长势头,达到853亿美元,同比增长13.2%。

可以看到,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通过更大力度地“走出去”,为经济发展全球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是非洲,作为公认的新兴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重点区域。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相较于2003年的4.9亿美元,增长了几乎100倍。

而身处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领风气之先的青岛,也敏锐地把握住了本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其中,青岛企业主动挑起“走出去”的大梁,将非洲视作新一轮全球化布局的重点区域。

2023年10月,青岛轮胎企业森麒麟在非洲摩洛哥投资建设的智能制造工厂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两期项目达产后,其半钢胎产能可达1200万条。

根据森麒麟今年的半年报显示,摩洛哥工厂计划四季度投产运行,并争取尽快实现满产。

不同于森麒麟这样的非洲市场“新秀”,作为青岛最早的国际化企业之一,海信也是青岛企业布局非洲市场的“开路者”,因为海信“出海”的第一站就是非洲。1996年,南非海信成立,眼下海信也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电视制造商之一。

2013年,海信在南非的布局再进一步,位于开普敦的海信南非工业园正式投产,这不仅是南非40年来中资企业投资额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工厂,也是中南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代表项目。

投产11年来,海信南非工业园年产能从2013年的55万台增长到150万台。同时,“中国品牌、南非制造”的家电产品不仅出口至莫桑比克、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20个非洲国家,还销往了欧洲市场。

以在非洲的落子为发端,海信一步步从青岛本土龙头企业,成长为营收突破2000亿的跨国企业集团。

而海信成为跨国公司,不仅对企业自身带来助益,更为青岛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力。

首先,是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海信内部,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是:“海信生在青岛,长在青岛,必须要回报青岛,不断为青岛做更大的贡献。”

随着海信在全球市场不断开疆拓土,不仅提亮了自身品牌的成色,更借势让“青岛制造”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声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海信了解到青岛制造的厚实家底。

其次,是通过对于优质资源的链接,为青岛积蓄了发展动能,这一点也与曾赞荣在对话会上提出的五点倡议,形成了呼应。

如围绕携手推动做大产业集群,青岛提出聚焦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在青岛投资布局。

根据最新统计,海信集团在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达4562家,其中2010家拥有跨国业务,企业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英飞凌、瑞萨等61家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243个项目,成立了15家联合实验室,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不断助力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另一方面,作为青岛智能家电“链主”企业,海信去年带动35家企业来青投资或本地扩产,合计新增投资金额6.28亿元,带动产值31.09亿元。今年,海信预计将带动20家企业来青投资或本地扩产,预计投资规模10亿元,同比增长59%,带动新增产值50亿元。

再如青岛啤酒,其从一家地方工厂成长为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过程,同样也伴随着对于优质资源的不断链接。

据了解,目前青岛啤酒已经与全球上千家公司开展了多领域、长期的深度合作。

作为一家名字中带有“青岛”的企业,青岛啤酒与这些企业展开合作,未尝不是推介城市、为城市集聚资源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在城市专场推介会上选择海信和青岛啤酒进行发言,不仅为本土企业立起了“标杆”,同时也释放出了鼓励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鲜明信号。

最后,再说回到曾赞荣在对话会上提到的五点倡议,这不仅是对全球跨国公司发出的“邀约”,也可以视作对本土跨国公司提出的新要求。

对于青岛而言,本土企业想要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走出去”必然是第一步。但在此基础上,真正融入当地市场,则是决定其能否真正被认可为跨国公司的关键一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土化”。

特别是在非洲这样一个新兴市场,青岛企业想要真正在当地站稳脚跟,关键就是要做好“本土化”的文章。在这一点上,海信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成熟的发展路径。

以海信南非工业园为例,其就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000多个间接就业机会,目前园区约70%的管理岗位由当地员工担任。同时,为深度扎根当地,海信还将13家企业嵌入配套产业链,并带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深度赋能南非的发展。

诚然,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荣光,更为重要的是,青岛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过程,必然也伴随着双向资源流动渠道的进一步畅通以及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对青岛来说,这既能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能夯实城市的竞争优势,这正是青岛 “愿与跨国公司共享城市发展机遇,开拓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