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即墨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即墨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

在时间的河流中,有一些人和他们的技艺,犹如璀璨的明珠,虽经岁月沉淀,仍旧熠熠生辉。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西兴家疃村傅家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付文学、付文文姐妹就是这样一对“非遗姐妹花”。

她们用一双巧手,在方寸之间雕刻出大千世界,传承着家族的艺术瑰宝,守护着这份非遗文化的精髓;她们更新作品“画风”迎合年轻人的消费“口味”,让这项传统手工艺不断散发新魅力;她们举办公益课,开展非遗宣讲,让更多人体验非遗制作。2022年,姐妹俩被青岛民俗学会授予非遗技艺大师。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即墨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

坚守 让祖辈的手艺传承

傅家葫芦雕刻作品形象逼真,表面高低起伏,画面感强,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即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傅家葫芦雕刻到付文学、付文文这一辈已经传承了五代人,她们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十几岁时就能独立创作完整的作品。她们说:“别把祖宗的手艺给丢了。”上世纪90年代,两人从父亲傅正松手中接过刻刀,全面继承家族雕刻技法,沉下心打磨技艺,用指尖与葫芦“对话”。

姐妹俩开即墨古城的展销店里,葫芦雕刻作品摆满了每个角落,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和智慧。说起葫芦雕刻的技艺,姐妹俩打开了话匣子:“为了让葫芦色泽均匀,光是晾晒就需要三个月,雕刻的工序就更复杂了,把葫芦选好以后,再看想要什么图案,先用铅笔描画图样打下底稿雕刻,再对图案中的细节部分打磨处理,最后整体打磨抛光。从打底稿到细节处理,大约需要刻十几万刀甚至是几十万刀,葫芦表面又滑又硬,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

“咱这葫芦雕刻,要有耐心,人一坐就坐几个小时,简单的图案一般一两天就完工了,像这种带浮雕的复杂的图案,雕刻得一个星期,不能求快,关键要做到细致,做到完美。”付文文说。

创新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非遗’应该更有人间烟火气,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付文文、付文学注意到传统雕刻技艺复杂且昂贵,不太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风格,她们从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尝试用时尚化的视角创作产品。比如将葫芦做成镂空葫芦灯、雕花葫芦茶叶罐、葫芦乐器等文创产品,设计出时尚单品葫芦手链和搭配不同穿衣风格的葫芦配饰等,在美观的基础上让葫芦雕刻作品更具实用性,让曾经“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圈粉”了一批年轻人。

在题材内容上,傅家姐妹同样广开源路,她们在葫芦上刻画“学习强国”“冬奥”“敦煌文化”等社会热点内容呈现时代巨变,产品拓宽了消费群体,有了更多应用场景。

目前,她们已创作作品3000余件,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葫芦雕刻系列》荣获“好客山东”2016年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活动优秀奖;《吉祥如意》荣获第二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葫芦雕刻系列》作品被中国桃文化博物馆收藏;《吉祥葫芦系列》荣获“好客山东”2018年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活动优秀奖;《宝瓶》荣获2020年中国天津荣大花卉首届葫芦文化节铜奖。她们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销往美国、法国等国家,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为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广 让非遗文化进入更多人视野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姐妹俩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她们在社区、学校举办公益体验课和讲座,定期开展非遗文化宣讲,连续13年免费教授小朋友葫芦雕刻、葫芦彩绘,和研学机构以及多所中小学携手授课数百次。

2011年,傅家姐妹在即墨城西成立葫芦雕刻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教小朋友;2013年她们成立文静绘画工作社,面向社会开公益美术培训班,教授小朋友绘画,启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传承民族传统艺术;2017年她们在即墨古城开设了展销店,开办葫芦雕刻DIY体验与非遗研学公益课,通过亲手制作与互动,让年轻人和小朋友体验,目前,跟随她们学雕刻的学生已经有500多人,成为即墨古城旅游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2022年,墨城傅家葫芦雕刻入选即墨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墨城傅家葫芦非遗工坊墨城傅家葫芦雕刻入选即墨区第二批非遗工坊认定名单。傅家姐妹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制定了《傅家葫芦雕刻五年保护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万元,专门用于传承人教育进修、开展培训。

“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让葫芦雕刻作为即墨的文化标签,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付文学说。

原标题:青岛市即墨区: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