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改革?青岛有了明确的“打法”。
9月18日出版的《学习时报》,刊发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的署名文章《深刻领会把握“五个注重”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答卷》。
文中,曾赞荣将“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列为“五个注重”之首,并把“深入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项任务。
显然,国资国企改革已成为当下青岛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
凰探第1337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首先交代一个背景。
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以来,各地、各部门“一把手”围绕深化改革密集发声,主题无外乎“改什么”“如何改”。
“一把手”们的表态,其实也在“剧透”各地、各部门下一步发展的侧重点。
随着此番曾赞荣在《学习时报》上公开发声,青岛下一步工作侧重已呼之欲出。
不过,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青岛本轮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既非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不是海洋或开放等传统优势领域,而是锁定了国资国企改革。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近段时间,青岛市党政“一把手”密集围绕国资国企改革进行部署:
7月25日,曾赞荣在《大众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其中,针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提到的是“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8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会上明确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开展战略合作,有助于青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9月9日,中共青岛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举行,会上曾赞荣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9月18日,青岛市市长赵豪志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上提出要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而青岛早在2021年便成立了市级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由市长赵豪志担任组长。
不论是市委书记多次“点名”,还是由市长“挂帅”组长,不难看出,青岛的确将国资国企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
之所以国资国企改革能成为青岛改革的“一号工程”,既是形势使然,也是有意为之。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国企站出来,稳住经济发展的大盘。
且今年也是国家层面明确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攻坚之年,要力争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而青岛在上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获评A级,获全国通报表扬后,也提出了将在今年推动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70%以上主体任务。
对冲经济发展压力也好,缓解任务指标压力也罢,都决定了青岛必须要将深入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上日程。
而从青岛自身来说,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大,也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这一点,在曾赞荣此次的署名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提升市属企业经营效益水平和匹配城市发展战略能力。
特别要注意后半句——匹配城市发展战略能力。
客观来讲,这些年青岛落地的不少产业类项目和民生基建类项目,背后都有青岛国资的影子。
今年年初发布的青岛国资2023年年报中,就提到了不少“明星”项目:
城投集团承建的城鑫零部件产业园,为奇瑞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招引了2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青岛。
青啤集团100万千升世界最大的纯生啤酒生产基地、澳柯玛智能家电强链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保障推动胶州湾第二条隧道、地铁线路建设等13个省重大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268亿元,完成率达108%,省内规模最大的“煤改气”工程提前完工,官路水库、投资40亿元支持上合示范区的上合之珠等项目顺利推进。
不论是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还是对于民生的保障和提升,青岛国资国企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民生基建层面,毫不夸张地说,国资国企的投入称得上是“不计回报”。
但归根结底来说,国资国企想要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匹配,首先自身得要有足够的实力,也就是要提升经营效益水平。
对此,曾赞荣在文中也给出了对应的解题思路——完善主责主业管理。
对于国资国企而言,“聚焦主责主业”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而今年青岛明显也加大了对于国资国企的“减负”力度。
7月,青岛市国资委召开层级压减工作专题督导推进会,会上提到各市属企业要统筹做好层级压减和投资新设、并购重组、清理退出等工作,对新设、并购企业严格把关、严控增量,防止层级反弹。
除了“减负”之外,今年青岛多家市直企业也迎来了新一轮领导班子调整,其中青岛能源集团、青岛海发集团、青岛融资担保集团等多家市直企业,都陆续迎来了新任“一把手”。
对于这些新到任的“一把手”来说,如何“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应该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毕竟国资国企的运转走向,事关青岛深化改革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