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我在上海参加了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与大家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家越发积极拥抱ESG的热情。专家学者及企业界同仁对于ESG的前沿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家倡导科技向善、商业向善的企业,海信的ESG实践已经开展多年。海信在践行ESG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身为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在此次大会上,我和大家分享了围绕ESG海信做了什么,也分享了海信为什么这么做和下一步还要怎么做。
对当下的海信而言,目标和行动同样重要。因此,海信首次提出了自己的双碳目标,即“不晚于2026年实现运营碳达峰,不晚于205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比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要提前4年。这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
后续我们也正式对外发布海信首份《碳中和白皮书》,规划 “Hi GREEN”碳中和行动蓝图,围绕低碳运营、低碳产业链、低碳产品及服务三个方向落地低碳转型战略。
围绕上述目标和行动,海信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ESG实践。目前来看,海信的ESG实践已经初步具备了三个特点:
一是既做好减法,也做好加法。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不只是为了减碳,也是要推动绿色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在国家战略指向下,企业的发展逻辑也已发生深刻改变,必须也必然要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之路。
在做减法上,海信已经坚持了多年,我们始终坚持推进绿色生产,将节能降耗的要求,落实到场景里,落实到产品里,致力于打造最绿色的生产模式和产品体系。比如说,海信激光电视能耗仅为同尺寸液晶电视的三分之一,海信白色家电产品一级能效占比已超过70%;今年在德国IFA展海信推出的高能效洗衣机产品,耗电量比欧洲最高等级A级节省50%,这些绿色创新科技在展会上受到了很多关注。
海信不是为减而减,而是坚持以增带减。海信研发和应用了众多技术手段来减碳降耗,接下来,海信还将继续做好增绿提质,厚植绿色动能。海信已明确将新型电网、新能源作为重大长远战略目标来推进,以海信网能和科林电气为两大支撑打造海信能源板块,前者可提供“产品-系统-方案-平台”全链路数字化储能解决方案,后者可提供能源电力系统全生命周期服务,由此不断夯实海信在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有效助力海信“双碳”目标达成。
二是既要立足中国,也要面向全球。
海信是坚定走全球化之路的企业,“大头在海外”是海信多年来经营发展的重要方向,迈向世界一流企业也是海信的目标愿景。今年海信已启动实施全球化升级,构建“5+1”全球区域运营中心,由单引擎升级为多引擎驱动模式,加强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才培养,加快成为世界一流品牌、世界一流企业。
全球化意味着企业需要满足国际消费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ESG的要求和期望。用心做产品善待用户、用心做经营善待员工、用心做公益善待社会,这是海信与消费者、员工和世界相处的基本原则。正因如此,海信55年来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稳健成长。
尤其是过去10年里,海信在出海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并购,包括2015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如今这家工厂已从收购时的年产200万台提升到800万台的规模。2018年收购东芝电视、2018年并购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gorenje,它们分别在被收购15个月、18个月后就扭亏为盈。东芝电视在稳居日本电视销售量占率第一的基础上,今年1-9月年累销售额占率也成功登上榜首,实现了从“第一”向“双第一”的跃升。
海信始终秉承“利他”和“共赢”,从当地员工到当地社区,从供应商到客户,海信用真诚赢得尊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三是既要技术驱动,也要文化铸魂。
ESG传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海信坚持的长期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海信自觉践行ESG,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海信不跟风,也不会短视, ESG这一理念早已扎根于海信的文化里,于“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每一位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
海信不仅是一个对技术有着坚定信仰的企业,还有着对诚信和质量的坚守、对风清气正家风的传承,等等。海信始终秉持的是诚实正直、务实创新、用户至上、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家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海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海信的企业文化中,员工是最宝贵的资源,海信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和突破,推崇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的精神,倡导正直、诚信的行为准则。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海信55年来这些文化的积淀和指引,凝聚起来的向上、正直、坚韧的精气神,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我相信,通过ESG这面镜子,所展示的,将是一个更全面更多元、更开放更自信的海信。而海信所孜孜追求的,始终是商业之上的价值。这是“海信ESG”的本质特征。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ESG实践,既是海信的课题,也是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时代考题。如何在社会、市场、产业的发展中引领可持续的求实创新,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如何携手共建一个良性的ESG生态,促进全球视野下的开放与共享?
这些都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在这里,也欢迎朋友们留言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