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余年,山东“双核”济南和青岛的定位终于明确。
继11月11日国务院批复《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后,11月13日国务院又批复了《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济、青的战略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济青两地争得火热的国家中心城市,都以不同方式“得偿所愿”:济南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则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站在山东的角度来说,明确济青双核的定位,有利于实现错位发展;站在济青的角度来说,来自国家层面批复的新定位,有助于明晰各自更进一步的发力方向。
首先来看两地的定位,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对“中心城市”的描述。
在前几年里,坊间关于济青两地争夺“国家中心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最初山东支持青岛,后转而同时支持济青,然后又选择支持济南,并同时为青岛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举棋不定带来的结果是,济青两地都没有如愿以偿,这也被外界视作山东发展的一个教训。
如今,山东包括济青两地都在有意淡化“国中”的概念,省、市两级各类政策和规划中,也鲜见“国中”等类似表述,且一个更加明显的转向是,两地间的联动明显加强。
2022年6月,由济南四套班子“一把手”率领的党政代表团,时隔15年再次前往青岛学习考察,并明确此行目的为“对标对表找差距”。
与此同时,省里也更加关注济青间的联动,在产业、科创、人才等多个领域均直接“点名”要求济青实现协同发展。
而此番国家给予济青的定位中,济南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则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不仅为此前众说纷纭的“国中”之争画上了句号,也反映出了两座城市发展的全新侧重。
当然,不提“国中”,也符合目前国家层面有意对这一概念降温的事实。
近段时间,国务院陆续批复了南京、广州、深圳、成都、沈阳、杭州等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中均未出现“国中”等字眼,其中除已经是“国中”的广州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外,其他几个地方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显然,国家层面也有意强调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由此再来看济青的定位,济南面向黄河流域,将主要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而青岛则面向海洋,更多服务于经略海洋、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
厘清各自职责,将有助于两地实现错位发展。
在此基础上,两地的新定位也为实现高水平联动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一方面,青岛多次流露出了要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意愿,今年3月召开的一场市委常委会会议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明确指出要密切与沿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而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若能加强联动,将有助于青岛增强面向黄河流域的辐射力。
另一方面,青岛自身也提出要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经济出海口”,对济南而言,青岛的开放优势完全可以为其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在黄河流域提升影响力带来助益。
事实上,两地之间也确实开始了类似的尝试。
在今年5月的“2024·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港口举行沿黄陆海大通道“双扩能”仪式,青岛港第50个内陆港、第100条班列——济南-青岛海铁联运图定班列在济南设立、开通,不仅释放了沿黄陆海大通道扩张提速的信号,也是两地“强强联合”的一次落地实践。
除对于济青“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外,济南主内、青岛主外的格局也愈发明朗。
在批复中,济南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兼具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等功能;而青岛则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兼具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定位上的差异,或许更多源自于交通通达度的不同。
相较于青岛,济南高铁出省的便利度更高,青岛北上仍需绕行济南,便是最直接的证明。高铁在区域间串联的优势,也为济南带来了北方商贸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
相较于济南,坐拥全省唯一4F级机场的青岛,国际航点数量更多。截至今年10月底,青岛机场国际及港澳台客运航线累计达23条,链接首尔、东京、新加坡、莫斯科、伦敦、墨尔本、悉尼等国际城市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身突出的港口优势,也让青岛此番在保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同时,又一举拿下了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定位。
事实上,针对“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家也在批复中明确了青岛下一步要发力的方向: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
显然,用好上合示范区这一“国之重任”,将是青岛破题“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题眼所在。
最后,就是青岛被赋予的“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定位。
巧合的是,与青岛同日获国务院批复的《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宁波被赋予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定位。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诚然,制造业正是近年来宁波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关键支撑,而这也是青岛下一步必须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