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算力优势 让人形机器人在青岛应用当下看到未来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布局算力优势 让人形机器人在青岛应用当下看到未来

“现在,这位‘女士’将向我们展示一段敦煌飞天舞。”在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一个制作成为舞者模样的机器人伴随着西域风情的音乐,翩翩起舞,引得来往客商纷纷驻足观看。

“女士”时而挽出花手,时而做出双手捧月状,“她”的舞蹈和着节拍,张弛有度。一舞终了,四周观众拍手叫好,一位好奇的参展商指着机器人问道:“除了跳舞,这个机器人还能做什么?”

一旁的工作人员用手指点了点自己脑袋,笑着回道:“只要想象力足够,未来有一天,‘它’可能会无所不能。”

这个未来或许无所不能的机器人,正是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作为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身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与近两年火爆的AI大模型成为2024年最具热度的科创应用。一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品牌负责人对记者打趣道:“如果你的简历中附有人形机器人相关内容,今年你收到的猎头电话甚至都是别人的两倍。”

记者采访的从业者也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能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必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可以归为制造、商用和家庭三大方向。

布局算力优势 让人形机器人在青岛应用当下看到未来

时代到来了

“其实人形机器人不是一个新概念,甚至可以说,‘人形’就是人类对机器人最原始的想象。就像2004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我,机器人》那样,其中的人形机器人不就是如今我们努力探索的模样吗?”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姜代楠对记者说道。

据姜代楠介绍,早在1973年,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就在日本诞生,全球科技界也由此开始了相关研究。但为何在如此长久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都没能在产业层面掀起太多波澜?姜代楠只用了四个字回答:

不够聪明。

“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它的期望是能够像人一样,可以做事、可以交互,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它聪明。过去受制于技术能力,人形机器人只停留在美好的梦想阶段,但现在不同,时代允许人类再进一步。”姜代楠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AI大模型加速成熟,人形机器人在运动灵活性、交互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高,进一步催生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更大需求。“当人工智能作为灵魂和大脑变得越来越智能,它就越来越需要一个物理智能载体,软硬件结合的人形机器人被看作是一个理想方向,自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作为入局人形机器人较早的企业,优必选科技对此持同样的看法。优必选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用人工智能因ChatGPT的问世令人看到了曙光,而人形机器人则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载体,两者融合后,有望大大提高人形机器人产品迭代速度和提升交互体验,使人形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

数据最能证明产业的发展潜力。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约为723.8亿人民币);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约为1068.3亿人民币),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在这其中,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1.58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按照这个预测趋势来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很显然将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力位置。

“这也符合现实情况。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阶段,国内已经涌现出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一批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2024年7月,国内18款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被人亲切称为‘十八金刚’的同时,也足以展现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姜代楠对此颇为自豪,在他看来,随着国家对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视和推动,以及国内企业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持续投入和研发,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必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皇冠上的明珠’,虽然还没到摘取的时候,但入局的时机已经到了。除特斯拉在这个领域迈出一大步之外,中国企业也无疑是行业的先行者,我们是绝对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优必选科技相关负责人说道。

随着国家对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视和推动,以及国内企业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持续投入和研发,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必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应用与挑战

产业是否真正具有发展潜力,关键要看应用端。

谈及应用方向,姜代楠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服务领域和救援现场。

例如,服务型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酒店、餐厅等场所,为客人提供简单交流、送餐、扫地等服务。特斯拉在10月11日“WE ROBOT”新品发布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便是代表性产品,其可以充当老师、照顾小孩、遛狗、修剪草坪、购物、帮人倒酒水饮料等等。

而医疗型人形机器人能够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这类机器人强调“精细化”,可以完成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

“人形机器人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优必选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一方面可以投入工业生产端,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能提供医疗护理和商用服务,为“银发人群”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

“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必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可以归为制造、商用和家庭三大方向。其中,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工人,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商用服务场景应当是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的市场,而家庭则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该负责人说道。

应用场景,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但这个过程注定存在挑战。

“其实我们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真的就类似一部‘人类进化史’。人形机器人的很多技术演化自四足机器人,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从四足走向直立,再想更进一步,需要的是脑部进化。人形机器人也面临‘脑端’的挑战。”海创汇品牌负责人黄井洋说道。

宇树科技市场负责人对此有相同的看法,他表示:“如果单论生产制造,这是更接近机器人‘肢体’的问题。以如今中国的先进制造能力来看,生产一台关节复杂、工艺精密的机器人并非难事。当初我们做了一台试验机,只从四足机器人组里调出三名工程师,就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在我们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挑战不在硬件,而在软件。”

人形机器人在软件端的开发可以理解为“大脑”与“小脑”的进化。

“大脑”即围绕动态开放环境下的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会是近年的技术焦点。但在这一领域,中国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弥补软件技术上的短板,是人形机器人“大脑发育”的关键所在。

“小脑”则为了满足人形机器人非结构化环境下全身协调鲁棒(Robust)移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能力,是人形机器人进行精细化作业的核心。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等技术,成为“小脑”突破的重要方向,其与“大脑”面临的挑战相似,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实现后来者居上。

“能源问题也是挑战。人形机器人想要大规模进入市场,电池的续航是必须考虑的。它不像汽车有足够的空间存放电池,这就要求我们在电池的续航和大小之间寻求突破。不过以中国目前领先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能源问题我们持乐观态度。”任职于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英豪(化名)说道。

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阶段,国内已经涌现出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一批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青岛的机遇

“人形机器人产业固然充满想象力,但到底怎么发展好,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话题。”黄井洋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形容产业的发展。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和AI大模型类似,都是入局门槛较高的产业,技术、资本、生产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入局者的实力。

那么青岛又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黄井洋和姜代楠有相似的看法,那就是依托产业基础,发挥应用场景优势。

“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青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是相对薄弱的。同时,因为城市缺乏行业领军企业,虽然我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但技术创新能力还是稍显落后。因此,青岛不能将自己强行定位于聚焦上游的技术研发高地,而是应该发挥固有的产业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市场应用的重要聚集地。”姜代楠告诉记者,青岛制造业优势明显,拥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较强的工业基础以及多元化的工业门类,集聚了超过500家人工智能企业,这些都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目前,优必选科技、乐聚智家、钢铁侠等国内头部企业均已在青岛开展布局,相关产品已在工业制造、家庭服务、科研等场景开展应用验证。

以优必选科技为例,2024年8月,该公司与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场景的深度应用,打造高度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产线及汽车超级工厂。目前,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已进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训”,进行车辆质检工作。在质检过程中,该机器人可以与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无缝集成对接,保证自身精准、高效地执行复杂任务。

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工人,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9月,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青岛将以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部组件产品研发为主线,以特定行业典型场景应用为特色;围绕“大脑”关键技术、“小脑”关键技术、“肢体”关键技术等三类关键技术进行突破,在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进一步强调了青岛在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形机器人产业,还有一项准备工作不得不提,那就是算力新基建。”英豪认为,人形机器人虽然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但将网络通信、技术能力、周边环境、极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很难保证机器人自己的“大脑运算”能时刻在线,这时候就需要借用机器人所处城市提供的“外脑”,也就是城市中的算力中心。

在算力方面,青岛是有绝对底气的。

自2021年起,青岛市连续三年共安排2400万元财政资金,鼓励数据中心建设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算力算效和绿色节能水平。2023年2月,青岛上线了山东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了“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青岛海之心”的双算力布局;同年4月,中国联通(青岛)智算中心启用,成为山东省内首个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的大数据中心;2024年2月,投资约6900万元的青岛自贸片区大数据算力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开工……截至2023年上半年,青岛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3万个,建成12个大中型数据中心、1个智能计算中心、35个边缘数据中心。

“算力上的青岛”,已是名副其实。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产业,它和众多人工智能产业一样,有提升城市发展上限的能力。青岛,依托产业基础,布局算力优势,让人形机器人在这里既能应用于当下,也能看到未来。

人形机器人在青岛起舞,这是一件可以期待的事情。

原标题:让青岛拥抱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