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起云涌正当时 | 青岛的五张城市新名片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FENG起云涌正当时 | 青岛的五张城市新名片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呼应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的需求。

扛牢“打头阵,打先锋”的殷殷嘱托,青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工作,推动这座城市跃升至新的发展层级。

在 今年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面向台下450余家参会的跨国公司嘉宾,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用五个“城”——开放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海洋之城、品质之城,向世界递出了青岛的城市名片。

从更高维度上看,青岛在全局中谋划、在大局下行动,无疑向世界展现了这座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光彩绚丽。当站在年末回望,一个更有朝气、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崭新青岛深入人心。

而在此关键节点,一年一度的“FENG起云涌正当时·2024-2025点赞青岛金凤凰奖”大型主题活动也应势而启,将通过打造地区有影响力的、高规格的、国际范的城市奖项,与大家共同见证青岛经历蓄势、起势、乘势后的发展腾飞。

这是一座联通世界的开放之城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出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

当下,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青岛正是中国的开放门户。

“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开放是青岛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曾这样诠释开放之于青岛发展的地位。

而在青岛峰会上,曾赞荣将“联通世界的开放之城”置于首位,再一次彰显了开放之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

那么,青岛开放优势何在?

一直以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承南启北、贯通东西,具有“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是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和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枢纽。

以港口优势为例,目前,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港口之一,青岛港已链接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总数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

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2024)》显示,青岛港在“世界前列”方阵中位居第4位,并且连续两年在“世界前列”排名中位次前移,积累了可观的“硬实力”。

此外,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青岛,还拥有上合示范区和青岛自贸片区两个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加持。

眼下,上合示范区正统筹海港、陆港、空港、铁路联运功能,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连接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物流集结中心。

而秉承开放初心的青岛自贸片区,借力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开发区四区叠加优势,持续提升自身“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城市定位折射城市特质,在明确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的同时,青岛也将瞄准联通世界的开放之城建设,坚定推动“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这是一座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

紧随开放之城身后的,是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

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青岛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而这也是其以制造业发展见长的重要基础。

而从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崛起,青岛不仅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辉煌历程,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涵盖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48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居全省首位;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品牌享誉世界;青岛工业互联网、青岛人工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等8个产业集群入选省支柱型雁阵集群……

新兴产业方面,青岛以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为核心抓手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加快建设总面积达8万多亩的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8个新兴产业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外化于数字的表层描述,是一个个微观个体丝丝缕缕的能量汇聚,也是这座城市“强市之基”活力足的最好明证。

当然,“拼经济”离不开优势产业的拉动,而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招商引资的“动能注入”,重大项目招商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也是青岛破局发展的关键一招。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5%。

长远来看,一个个实实在在项目的落地,不仅为青岛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在产业之城后面的是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深知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城市发展速度、质量、效能及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在今年8月16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那么,到底什么是青岛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元素。

青岛拥有四个国家级的科创平台:全国唯一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以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三个国字号产业创新中心。

此外,青岛拥有29所高校,84家省级以上实验室,汇聚了38名驻青两院院士,678名国家级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80万……科创力量不断蓄积,“体能”才能更加充沛。

可以看到的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征途上,青岛的“创新实力”正不断提高

其次,青岛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17家,构建形成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梯队。

显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正在成为青岛这座创新之城的澎湃动能,而这些都是城市实打实的竞争力。

当新质生产力吹响科技创新的冲锋号,青岛也将攀“高”逐“新”,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让创新之城的名片熠熠发光。

这是一座潜力无限的海洋之城

海洋,是位列全国沿海城市第一梯队的青岛潜力无限的“发力点”。

11月13日,一场专门聚焦海洋的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会上,青岛以科学精准的战略决断找到了未来海洋发展的方位与未来——打造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人才集聚、港口航运世界一流、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活跃的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事实上,围绕海洋发展部署,今年以来青岛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志在以坚定信心赢得长远发展。

例如,先后制定《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实施《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这些都为向海谋篇描绘了明确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但比起宏观规划,客观的实际表现更具说服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完成4025.6亿元,同比增长7.9%。

深究成绩取得背后的底层逻辑,科技创新无疑是青岛推进经略海洋走深走实的“王牌优势”之一——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汇聚于此。

数据显性直白,但“形”中藏着“势”

目前,通过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全市现有规上涉海企业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领域雏鹰企业80家,瞪羚企业78家,独角兽企业7家。

致力于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上走在前,青岛正不遗余力地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4个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2个海洋未来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港口航运等4个海洋传统优势产业。

积厚成势,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共同驱动下,青岛正沿着新目标的方向向海图强。

这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活力的根本所在,而只有城市充满活力,才能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

反观,青岛城市城市品质的提升,离不开这些年来青岛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而这不仅显著改善了城市面貌,也增强了青岛的吸引力。

2024年是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收官之年,7月份召开的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总指挥部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为最后的冲刺期作出部署安排。

截至7月,全市开工建设项目1248个、全年开工率达88.9%;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956.4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8.3%。

上半年,胶州湾第二隧道、唐山路快速路、潍宿高铁青岛连接线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不久前,作为张村河片区城市更新首个启动村庄改造的社区,同时也是首个实现回迁的社区,张村河南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回迁……

这些项目的实施,无疑将为青岛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也让这座山海之城“宜居宜业宜游”的成色更足。

放眼望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骨架”逐步延展、市政功能持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智慧城市”应用广泛……青岛这片热土不断升级,刻画下城市战略布局的全新维度。

再回到这5个城,背后是青岛融合贯通承载的国家战略、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新时代条件下的功能定位后,找到的率先突破、引领发展的实干路径,亦是青岛锚定“打头阵、当先锋”发展重任的坚实支撑。

于城市而言,不管是过去、当下、未来,发展机遇始终都在。

能否把握住、用得好,既取决于城市决策者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前瞻的战略眼光,也要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是否有团结一致的奋进心。

“人心往之,城必兴焉。”锚定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青岛定将不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