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接力”青岛渔业提质蓝色经济加速度
青岛
青岛 > 财经 > 正文

“南北接力”青岛渔业提质蓝色经济加速度

辽阔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和丰茂的“牧场”。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到繁忙的渔港码头,黄海之畔来往的渔船缓缓驶过,来往的人们感受着蓝色经济的脉动。

在浩渺的海洋中,有这样一种鱼类,它们通常为褐色或红色,身体呈长椭圆形,具有条纹和斑点的图样,这便是据有“海鸡肉”之称的石斑鱼。

如今,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增加,品质过硬、价格更亲民的石斑鱼“跳”上市民的餐桌。然而在30多年前,石斑鱼每斤售价近200元,是名副其实的“高端鱼”。可以说,石斑鱼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主要得益于石斑鱼育种技术的突破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南北接力”青岛渔业提质蓝色经济加速度

“蓝色粮仓”潜力巨大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如今,在青岛882.92公里的海岸线上,正在徐徐铺展耕海牧渔的新画卷。青岛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与海洋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在“蓝色粮仓”建设方面,坚持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打造全国渔业现代化的示范样本。

多年以来,青岛在养殖技术突破、养殖品种开拓上积极探索,引领了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加快推动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 筑牢蓝色粮仓,为海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南北接力” 丰富百姓餐桌

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苗种是水产养殖的第一物质基础,优质的苗种既是渔民们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也是筑牢海上粮仓的关键环节。

针对石斑鱼养殖产业中种质资源退化、苗种成活率低、抗逆力低和优良品种缺乏等瓶颈问题,黄海水产研究所石斑鱼育种团队创建石斑鱼活体库和种质冷冻库,实现了石斑鱼种质多元化长期保存及广泛利用。该技术充分利用南北方的温度差异和设施优势打造“南北接力”养殖模式,极大拓展了石斑鱼养殖产业空间,有效提升了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我们在行业内率先构建了群体选育、表型及遗传性状评价、性别调控、精子冷冻、分子标记和多组学分析等多技术辅助的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培育出 2 个分别具生长快、适温广、耐低氧和肉质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云龙石斑鱼和金虎杂交斑,创新了石斑鱼优良苗种工厂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了石斑鱼在北方工厂化条件下繁育和养殖。”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扬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耕海牧渔”驶向更广阔的天地。据了解,该品种已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推广养殖,养殖产量占石斑鱼产量15%以上,累计产生经济及社会效益达3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苗种成活率较同类品种提高了19.1%。依托该成果,研发的“金虎杂交斑”经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水产新品种。

优质良种培育提质增效

以海为媒,青岛海洋经济“驶”向纵深。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青岛“海洋牧歌”越唱越响。

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石斑鱼亲鱼繁育的技术配套设施,打造石斑鱼北方苗种繁育及养殖基地。同时,推进石斑鱼新品种养殖模式开发,建立石斑鱼工厂化、深远海网箱及内陆盐碱水养殖的技术标准,实现石斑鱼种业创新及产业振兴。此外,整合多个科研院所资源多维度解决产业问题,并开发构建新的养殖品种、 养殖技术及养殖模式,持续培育更优质、产量更高的苗种,让更多安全丰富的海产品被端上百姓的餐桌。

如今,辽阔海洋逐渐变为更加丰盈的“海上粮仓”。青岛将以海洋科技为支撑,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而实现更多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