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产业布局,青岛提速了许多。
1月14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情况。
会上,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介绍“10+1”产业主攻方向时表示,将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3个优势产业,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
毫不夸张地说,青岛本轮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颠覆性”的。不同于此前将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列在最前,此番青岛一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两个新兴产业推到优先位。而在此背后,一场关于城市进位的“下注”,已经展开。
青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推向“排头”,其实早有伏笔。
去年2月召开的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明确,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均将出任“链长”。
随后,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赵豪志分别以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和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的身份,出席相关活动。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曾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涵盖的领域类别,其中就包括集成电路产业。
而此番针对要优先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青岛也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新型显示技术等细分赛道,芯片和封装均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一把手”顶格调度,青岛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倾注了更多的资源。
1月6日,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工作调度会强调要聚力突破海洋领域大模型,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积极布局垂直领域大模型,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所提到的这些领域,青岛均有能拿得出手的项目。
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海尔、海信分别领衔打造的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均已入选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
而有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优必选科技在去年7月与一汽-大众达成合作后,工业版人形机器人也已进入位于即墨区的一汽-大众工厂开展车辆质检等业务,同时国内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乐聚机器人”也在去年8月初落地青岛。
当然,话说回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好,人工智能也罢,都不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将这两个产业列为“优先级”,多少有一定“赌”的成分。
但城市想要向前发展,除了巩固自身优势、 准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果断走出“舒适区”,同样十分关键。 如果只是亦步亦趋,城市永远不可能走向产业前沿。
这一方面,青岛此前已经吃了不少苦头。因此,提速的背后,多少能看到青岛并不想再干等。
换言之,青岛之所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推向“C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个产业可以为青岛“10+1”产业体系中的其他产业赋能。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其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含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工业、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领域,不少都与青岛“10+1”产业体系相契合, 且 这其中相当比例的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都对芯片等关键技术有庞大的需求。
例如智能家电产业。在青岛的规划中,智能家电产业到2027年要力争达到4200亿元的产业规模,远远高于其他9个重点产业的规模,将其称之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一点也不为过。
而智能家电产业要提升自身竞争力、打造世界级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则离不开具备极强竞争力的芯片。事实上,意识到芯片重要性的青岛本土家电企业,也早早展开布局。
自2005年涉足芯片研发领域以来,海信自主研发的画质芯片不断迭代升级,曾五度获得“中国芯”荣誉。在今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举办期间,海信全球首发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便是基于其全球首款采用RGB背光控制的电视画质芯片。
虽然青岛已经有了类似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互动耦合的实践,但比之深圳、苏州等制造业强市,青岛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3年底,工信部公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其中苏州共有7个项目入围,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这样高质量的融合发展,不仅极大地带动了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冲刺5万亿,更为苏州实现到2026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的目标,形成了坚实的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两个先导产业的战略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不仅将决定青岛“10+1”产业体系的发展上限,更关系到青岛在全国的经济排位。
眼下,青岛与天津之间的“北方第二城”攻防战正愈演愈烈,而青岛想要一鼓作气实现进位,归根结底还是得从产业层面做文章。
期待青岛这次“下注”,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