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泮思林带来关于构建青岛市6-15岁青少年厌学等心理问题综合筛查和精准干预体系的提案。
目前,全世界约有10%~20%儿童和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其中大多数心理问题始于成年早期和青春期。厌学是其中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后遗症有关,在后疫情时代该问题更加凸显。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的儿童及青少年有厌学的问题,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比率相似。厌学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教育发展有显著的长期影响。除了厌学,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障碍等。这些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生活困境会让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绝望感,增加自伤或自杀的风险。因此,积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早期筛查,同时给予较为精准的心理干预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青岛市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
青岛市6-15岁青少年厌学等心理问题的流行现状也不容乐观,越来越多儿童及青少年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导致行为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青岛市目前只有少量中小学把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测评纳入了学校新生入学体检项目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但是目前常用的一些心理健康量表分项设置偏旧,而且存在中国本土开发的量表偏少、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等现象,对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结果的精准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厌学,非自杀性自伤等问题测评存在可能的假阴性结果,不能准确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并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同时,关于儿童及青少年厌学等心理问题仍存在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急需制定科学有效的适合本土青岛市6-15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同时给予较为精准的心理干预并进行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干预,确保干预体系精准高效运行,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基于此,泮思林提出四点建议:
一、构建青岛市厌学等心理问题综合筛查体系,开发中国本土化符合青岛市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筛查量表,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和心理综合筛查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将近五年儿童心理门诊使用的量表提取,确定筛查阳性指标。制定准确,实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并引用于青岛市中小学。在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和心理综合筛查平台后,可以实现家长及老师的智能化筛查平台,在隐私化的基础上维护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以提高其实际应用效果。
二、建立精准干预体系,综合筛查信息,精准定位孩子心理问题根源,如因父母长期争吵导致安全感缺失、长期学业挫败引发习得性无助、遭受网络欺凌产生社交恐惧等,挖掘每个孩子独特的心理“痛点”。设定分步目标,针对受欺凌孩子,首月目标设定为重建安全感,能在信任成人陪伴下讲述遭遇;后续逐步引导其恢复社交自信,尝试重新融入班级小团体,最终回归正常校园生活。每个阶段设立明确、可衡量的目标,定期评估目标达成情况,灵活调整干预策略,确保干预路径贴合孩子需求。
三、家校联动,建立每周线上“家校心理驿站”交流平台,家长与教师实时分享孩子在家在校心理动态,如孩子周末在家情绪变化、本周学校发生的可能影响孩子心情的事件;每月至少一次线下家长会,设置 “青少年心理课堂” 环节,邀请专家普及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知识,共同研讨孩子个性化教育方案。教师发现孩子心理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双方同步观察、记录孩子行为变化;家长在家执行学校心理老师建议的干预措施,如情绪安抚技巧、行为矫正策略,教师在校强化积极行为反馈,形成教育闭环,促进孩子心理正向发展。
四、构建社区全方位支持网络,社区整合辖区内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建立“青少年心理关怀中心”,为孩子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兴趣培养等一站式服务;搭建线上“社区青少年心理互助社区”,孩子们可匿名分享心情、交流困惑,由专业志愿者引导正向互动。
构建青岛市6-15岁青少年厌学等心理问题的综合筛查和早期精准干预体系,在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和心理综合筛查平台后,实现基于认知诊断的自适应跟踪式家长及老师心理健康评估和监测、医院一站式心理医疗体系包括评估、诊断及治疗的心理卫生干预,共同助力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及家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