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协委员谭鹏:深度整合利用海上旅游资源,打造海上旅游青岛模式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站内

青岛市政协委员谭鹏:深度整合利用海上旅游资源,打造海上旅游青岛模式

青岛市政协委员谭鹏:深度整合利用海上旅游资源,打造海上旅游青岛模式

“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谭鹏带来关于打造海上旅游青岛模式的建议。

青岛市政协委员谭鹏:深度整合利用海上旅游资源,打造海上旅游青岛模式

青岛作为一座现代海洋城市,凭借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和优越地理区位成为国内外关注焦点。近年来,青岛市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现代服务业之一,大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部署实施系列重点任务,城市旅游品质持续提升。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2023)》显示,青岛因海洋赋予的城市魅力获得了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评价为“海洋资源机遇之城”,大力发展海上旅游成为应有之义。但对标上级部署、发展要求与人民期待,我市海上旅游发展质效与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助力发展海洋强国等要求仍有差距,仍需不断固基础、破难题、提水平。

当前,青岛海上旅游发展存在码头规划仍需统筹推进、联合运营仍需深化磨合、海上旅游资源产品仍需丰富升级等问题。

基于此,谭鹏建议:深度整合利用青岛海上旅游资源,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体验,打造海上旅游青岛模式。

一、统筹规划码头整合,打造全域码头“一张网”。一是系统规划全市码头整合进程,推进现有码头建设落实落地,充分发挥“以港治航”作用,以码头站点带动全市海上交旅融合快速发展,构建起我市海上旅游全域格局。二是优化码头布局,科学编制老旧码头更新方案,规划码头功能分区,结合地域文化、城市记忆提升景观品质,打造“一码头一特色”,讲好码头故事,实现码头交通站点属性向文旅产业转型,赋能海上旅游发展,提升前海旅游秩序,优化海上旅游形象。

二、创新深化联合运营,统筹海上旅游“一盘棋”。一是巩固加强联合运营规模体系,全面深化国企民营合作,吸纳民营航商运力加入现有航线,优化运力布局。二是加大对于海上旅游联合运营体的政策支持,在业务推进及拓展方面给予一定扶持,培育联合运营体发展壮大。三是建立海上旅游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创新构建“数字平台+联合运营”的行业共治机制,科技赋能码头、航商、船只、监控等要素联动,实现全市海上旅游高质量互联互通,引领海上旅游业态从传统分散经营转向数字化集约管理。

三、开发维护海岛资源,绘制海岛旅游“一张图”。一是我市海岛分布呈现“东西多,市区少;近岸多,远海少”的特点,具有发展近郊休闲度假游的天然优势,且市场巨大,应建立统一的海岛开发与管理体系,科学规划重点岛屿建设。二是高质量开发精品海岛游,横向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打造垂直旅游线路,以“海岛+垂钓”“海岛+康养”“海岛+演艺”“海岛+研学”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定位;纵向深挖历史变迁、海洋文化等特色资源,还原沉浸式场景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唤醒集体记忆,通过全方位宣传打造现象级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三是统筹海岛开发维护,在海岛开发的同时注重功能区域划分,实现海岛资源开发、生态修复与海上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发展邮轮旅游,贯通海上入境“一条链”。一是把握青岛市作为首批“邮轮口岸免办签证整团入境”城市的契机,加快发展邮轮产业,打造小型、短距特色航线,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跟进更新配套设施,构建起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沿海邮轮港口系统。二是优化邮轮功能聚集,打造邮轮经济体系,借助邮轮延伸海上旅游场景,拓展城市观光、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综合性消费,以港城互补实现邮轮经济和城市文旅深度融合。三是提升邮轮服务质量,提升海上旅游国际化水平,着力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专业知识、熟练使用外语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对接海外游客及旅游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邮轮旅游特色目的地。

五、更新升级产品供给,实现海上旅游“一张票”。一是强化海上旅游品牌建设,发力产品融合,持续拓展海上旅游线路,通过航线开发将海岛、沿海景观等海上旅游核心资源串珠成链,做强“海上看青岛”品牌。二是丰富海上旅游产品矩阵体系,开辟海上旅游夜游市场,借鉴上海、重庆等地经验,大力开发夜游产品,释放海上夜经济消费活力,推动体验项目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拓展。三是构建全方位高效率游客服务体系,第一时间响应市民游客诉求,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结合市场特点不断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的惠民套餐,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市民游客提供高质量海上旅游产品体验。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