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斯坦德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张威带来关于继续提升青岛地区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提案。
目前,青岛地区拥有各类科研实验室 300 余家,涵盖海洋科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科研实验室体系,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建设投入相对不足,与深圳、上海、北京等科技创新领先城市相比,青岛在科研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上存在明显差距。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青岛科研实验室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三是实验室布局有待优化:青岛科研实验室在区域和领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
基于此,张威提出三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与动态调整机制
建议市政府设立科研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从 2025 年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不少于 120 亿元,且保持年增长率不低于 15%,重点支持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实验室以及现有实验室的升级改造。专项资金应明确分配比例,确保至少 45% 用于购置先进科研仪器设备,40% 用于实验室场地建设和维护,15% 用于科研项目启动和持续资助,保障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科研经费支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立科研实验室建设财政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成效、产业带动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明确对投资科研实验室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土地优先供给、项目优先合作等政策支持。例如,企业投资建设科研实验室的,可按其实际投资额的 15% 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并在土地出让方面给予不低于 30% 的价格优惠;对于投资规模超过 5 亿元的重大实验室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科研实验室建设领域,逐步提高社会资本在科研实验室建设资金中的占比至 30% 以上。同时,鼓励科研实验室通过技术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支持实验室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实验室融资渠道。
三、优化实验室布局
结合青岛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制定《青岛市科研实验室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引导科研实验室在区域间合理分布。在特定区域,设立科研实验室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新建和引进一批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科研实验室,促进区域间科研资源均衡配置。
提升青岛地区科研实验室建设水平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拓展资金来源,为青岛科研创新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青岛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浪潮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