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李沧区新联会会长、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负责人林风谦带来关于完善中小学志愿服务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提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小学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中小学志愿服务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活动组织缺乏系统性规划。部分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零散性、临时性的特点,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活动内容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等传统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二、家校社协同合作不够紧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家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程度较低,学校与社区等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资源整合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三、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中小学志愿服务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参与活动次数和时长的记录,忽视了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收获和成长的全面评价。评价主体也相对单一,多以学校为主,缺乏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不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志愿服务成效,不利于激励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指导。
基于此,林风谦提出三点建议:
一、构建系统科学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教育部门应指导中小学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规划,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多样化、层次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鼓励学校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的参与渠道和服务领域。
二、强化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家校社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应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机会。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共享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三、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制定多元化、全面化的志愿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参与次数和时长,更要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过程应贯穿志愿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后的总结反思。除学校教师评价外,鼓励家长、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等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格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志愿服务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和评价结果,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综上所述,完善中小学志愿服务对于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活动体系、强化协同合作机制、完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