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致公党青岛市委会常委、市直工委主委,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处处长刘晖带来关于推进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前,医养结合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存在严重障碍。双方在患者医疗信息的共享上存在壁垒,使得老年人在医养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转诊时,医生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其过往病史和治疗情况,严重影响后续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突出。在一些地区,养老机构床位充足,但医疗设施简陋,专业医护人员匮乏;而部分医疗机构虽医疗资源丰富,却因缺乏养老服务功能,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照护服务。
再者,现行的医保政策与医养结合服务的适配性不足。许多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未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导致老年人自付费用较高,加重了经济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养结合服务的市场需求。
为此,刘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由政府主导,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医保部门和信息技术企业,搭建覆盖医养结合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诊疗记录、用药记录等数据的实时共享,确保老年人在转诊时医疗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患者隐私不被泄露。
二、构建紧密型医养合作关系
鼓励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驻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提供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增设康复疗养科和护理养老床位,在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上,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优化医养资源配置
依据区域人口分布、老年人口数量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科学布局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特别加强对关注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的关注。加大对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从业人员与老年人家庭签订医养服务合约,同时完善签约医生提供服务的激励机制和灵活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出诊,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医养结合领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完善医保政策支持体系
医保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医养结合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医保报销政策。如: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康复治疗服务等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合理确定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不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五、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
一是推广“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慧医养平台,提供远程诊疗、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服务。推动医养结合机构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合作,提升服务效率。
二是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在社区内设立小型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和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上门诊疗、健康管理等服务。
三是开发多元化服务产品: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开发个性化服务产品,如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失能失智照护等。鼓励医养结合机构提供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增值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