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协委员李晓玲:组建专业团队,建设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站内

青岛市政协委员李晓玲:组建专业团队,建设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佳家康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晓玲带来关于建设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

一、背景

2024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岛全市1037万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已达238万,老龄化率22.95%,比全国高出1.85%。青岛市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将为社会及医保带来巨大压力。自2023年青岛市推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以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城市医疗集团,在三级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建立了定期巡诊制度、绿色转诊制度、‌运动能力分级养老制度等内容,为青岛市的养老服务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帮助。但是适用于青岛市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全面复制与推行,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问题原因及现状

首先,许多老年患者及家属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可。他们往往过于依赖家庭养老而忽视了社会养老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种依赖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加重了家庭负担,同时也因为家庭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存在抵触情绪,而限制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其次,社会化养老自身的准备不够充足。老年人的行为‌运动能力差异较大,目前的养老机构不能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在医疗型(康复型)养老、医养结合型(慢病患者)养老、保健型(无基础病,活动能力正常)养老机构的建设及区分方面仍有诸多不足,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较为有限,且不能实现医疗及养老的良好衔接。这也家庭对社会化养老重点关注的问题,细分化的养老服务结构,能让家庭对于社会化养老有更好的认识,同样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就青岛市养老机构承接能力与服务能力的问题,目前青岛市养老机构的数量与床位数量,无法充分满足城市养老的压力,且‌机构养老存在收费高、‌供不应求、‌专业护理人员缺乏、‌老年人不适应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建议

(一)养老模式的区分建设

探索医疗型(康复型)养老、医养结合型(慢病患者)养老、保健型(无基础病,活动能力正常)养老机构的分级建设。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城市医疗集团的医养结合模式为参考进行医疗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标准化建设的打造,并完成“互联网+智慧化+医+养”创新模式的建设。依托物业、街道、社区医疗机构,打造保健型社区化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患者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内容,增强老年患者的防病及保健意识,并为老年人提供,刮痧、拔罐、中医养生运动、营养指导等适宜的服务内容。

(二)标准化的养老机构建设

鼓励青岛市各区域建设养老机构,以解决即将面临的老龄化压力。依据2023年7月,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2023版)》,对目前现有的养老机构加强规范性督导与检查,并评定区域性或市级标准化单位,以为后续养老机构的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

(三)打造专业的养老团队

依托医疗集团打造养老团队,团队组建应保证“全专结合、医养共建”。养老团队的培养上应涵盖健康处方、中医药适宜技术、疾病早期识别与诊断、检查治疗、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诊疗护理、疾病干预及临终关怀等,以确保老年人在需要时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此外,养老团队的培养还应包括生理与心理护理、日常饮食照护、功能训练、日常学习与活动、危重生命体征监测等内容,以更好的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宣传

就现有的养老机构及未来预期实现的社会化养老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讲解。利用多媒体平台,比如老年人比较喜爱的抖音、小红书等进行宣讲,让家庭获得更多的社会化养老的知识,也是有效提高老年人关于养老知识的重要举措。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