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逄增伦带来关于加强青岛市海洋数字信息新兴潜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智慧海洋”建设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提出问题
青岛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将海洋数字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海洋数字信息产业的核心地位和发展路径。
2024年首次提出了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同时还制定了《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港口航运等优势产业。
二、问题分析
青岛在海洋数字信息产业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布局逐渐完善,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青岛在海洋数字信息领域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一定的技术积累,但从整体上分析,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技术创新转化率不高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海洋数字信息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市场产品方面存在不足。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导致许多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及时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产业链协同能力不足
青岛海洋数字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问题。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环节,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导致产业链整体效率不高,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三)产业链上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面临困难
1.技术研发困难。首先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自身资金储备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成本。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的竞争力较弱,难以获得足够的外部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导致在海洋传感器、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技术更新换代缓慢。其次是海洋数字信息领域的高端人才本就稀缺,中小型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团队。人才的短缺使得企业在攻克技术难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三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更倾向于与大型企业合作,导致中小企业获取外部研发资源的渠道相对狭窄,难以借助外部力量提升自身技术研发水平。
2.市场拓展困难。海洋主管部门开放应用场景,中小企业在进入这些场景时,面临同行竞争加剧和大企业跨行业竞争,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
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投入有限,知名度较低,客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不足,这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大型项目和优质客户资源。
客户认知和接受度低,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有效地向客户传递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导致客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此外,部分客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倾向于与大型企业合作,认为大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可靠,这也增加了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
(四)海洋综合感知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未能充分整合各方观监测力量和设施。
青岛市在智慧海洋建设方面虽有一定基础,但在政府监管应用层面,存在信息化覆盖范围不够广、智慧化实现程度低、应急响应速度慢等问题,例如海上应急救援、浒苔监控预测、休渔期渔船监管、海沙盗采、虾池海参池复建等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在产业应用方面,对海洋牧场、海洋港口、海洋旅游等服务能力不足,海洋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三、有关建议
为推进青岛市海洋数字信息新兴潜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和规模效应,发挥青岛市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出有关建议如下:
(一)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强化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协作,建立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通过促使产业需求与学术研究相互交融,推动海洋数字信息前沿科研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政府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扶持、企业孵化等。
设立海洋数字信息专项科技扶持资金,搭建创新资助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推进海洋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海洋传统产业,设立专项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天使基金、股权私募基金等),孵化专精特新企业,完善全产业链配套;加快推进现代海洋产业试验场建设,打造典型海洋数字产业应用示范区,科学规划海上试验场,形成“一场多区”空间布局。
(三)优先面向本地企业开放智慧海洋和海洋监测感知应用场景
积极构建海洋数字经济下的智能应用场景,优先面向本地企业,并向其提供开放的平台。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应用场景的设计和优化,更好地满足本地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激发本地企业在海洋数字信息领域创新活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一个紧密合作的生态系统,推动企业聚集与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以青岛市为桥头堡,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海洋数字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指导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落地
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海洋数字信息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支付高端人才的高额薪酬补贴、住房保障等费用。政府负责制定引才政策,搭建引才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通过产业生态的优化,提高人才对青岛海洋数字信息产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人才流失。
(五)提升海洋综合感知能力,充分整合,进一步推动青岛市“智慧海洋”建设
以青岛沿海岸基为基础,优先建设高点监控,搭建海岸带智能感知网,实现海域、海岛全面防护;同时整合海洋环境观监测力量,在重点区域布设观监测设备,全面提升海洋综合感知能力;构建海洋大数据中心,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搭建海洋产业服务平台,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建设运维保障基地,提升运维调度和服务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