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炜衡(青岛)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管理合伙人魏慎礼带来关于深化实施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的提案。
一、提案背景
青岛市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58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占比约40%,第三产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青岛市的在岗职工人数已超过700万人,且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危行业(如建筑、制造、交通运输等)仍然是经济的主力军。
尽管青岛市在工伤保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超过600万人(2022年数据),但现有的工伤保障体系在覆盖深度、康复服务及补充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青岛市工伤发生率较前年增长了约6%,但康复资源仍显不足,现有工伤康复机构仅有30余家,难以满足全市工伤职工的需求;与此同时,补充工伤保险的参与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并未为职工购买补充保险。此外,职工伤后重返工作岗位的困难问题依然突出,许多工伤职工面临治疗与就业之间的脱节。
因此,探索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伤职工的保障水平,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问题
1.康复服务供给不足:青岛市现有工伤康复机构仅有30余家,且分布不均,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康复资源匮乏,无法满足需求。
2.补充工伤保险覆盖面低:根据调研数据,青岛市有约40%的中小企业未参与补充工伤保险,导致大量职工在工伤发生后未能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3.伤养服务衔接不完善:在工伤治疗、康复、再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断层的问题,职工往往难以实现伤后顺利复工。
4.企业与职工参与积极性不足:尽管工伤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但由于补充工伤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够突出,企业和职工的参与意愿较低。
三、意见与建议
1. 完善补充工伤保险政策
(1)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补充工伤保险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例如,给予中小企业30%的税收返还,以鼓励企业参保。
(2)制定差异化费率政策:根据不同企业的工伤发生率及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补充工伤保险费率,例如,对高风险行业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企业,适当调整保险费率,提供更多保障。
(3)扩展覆盖范围: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逐步覆盖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兴职业群体,扩大补充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2. 推动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1)优化康复资源布局:在工伤发生率较高的区域(如胶州、即墨等工业园区)建设更多的工伤康复中心,增加康复机构数量。
(2)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工伤康复服务,设立公共私营合作(PPP)模式,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3)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制定青岛市工伤康复服务标准,实现全市工伤康复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3. 建立伤养服务一体化机制
(1)推动“医-康-养-就”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伤后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从工伤治疗到职业康复、就业安置的全流程无缝对接。
(2)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市级工伤保险和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一站式服务,增加工伤职工服务覆盖率。
4. 强化政策宣传与监督
(1)提升公众认知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工伤保险政策和伤养服务的宣传活动,力争覆盖80%的企业和职工。
(2)加强监管机制:加大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同时加大对不参与补充工伤保险的企业的惩戒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