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大代表黄靖轶:发展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崂山水库产业配套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人大代表黄靖轶:发展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崂山水库产业配套

青岛市人大代表黄靖轶:发展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崂山水库产业配套

“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鸿亚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中非商会会长、青岛市航运服务业协会秘书长黄靖轶,带来关于发展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崂山水库产业配套的建议。

青岛市人大代表黄靖轶:发展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崂山水库产业配套

崂山水库作为青岛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承担着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核心职能。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水库周边区域依托自然生态资源,逐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休闲采摘、民宿旅游为主的产业雏形。然而,受限于水源地保护政策与国土空间规划限制,现有产业面临“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经营性活动”的刚性约束,导致村民增收渠道受阻、土地资源闲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探索水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路径,破解“一刀切”政策束缚,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现状及需求

1、生态保护政策刚性约束与产业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国土部门对水源地保护区内土地经营活动的审批全面收紧,依据《青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库区新建经营性项目,但现存 30 余家采摘园、10 余处民宿因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合规运营,民宿、农家乐等设施长期处于半停业状态,面临随时关停风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大幅缩水。

2、特色农产品产业配套及输出环境匮乏

库区周边樱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市民近郊休闲需求旺盛,但因配套缺失导致消费链条断裂,农产品缺乏有效及持续的输出口,年均潜在 10 万人次客流量未能有效转化。

3、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渠道受限

崂山水库周边村庄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配套滞后,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部分村民为谋生计违规扩建经营场所,转向隐蔽经营,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隐患,加剧了监管难度与生态风险,亟需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二、解决建议

1、建立发展崂山水库缓冲区

联合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崂山水库缓冲区产业分类管理方案》,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发)、生态缓冲区(限制性开发)和外围协调区(适度开发),在缓冲区试点“负面清单+特许经营”模式,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既有采摘园、民宿通过污水零排放改造后规范运营,配套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站和生态隔离带。

2、推动升级生态友好型产业

支持发展有机农业、林下经济、生态研学等绿色业态,建立“合作社+农户”联营机制,引入光伏农业、智慧灌溉等技术提升亩产效益,持续打造“崂山樱桃”“水库绿茶”地理标志品牌;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由区政府牵头成立库区产业联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审批权限,对经营主体实施环保信用积分管理,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流程,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对主动实施环保改造的农户给予补贴,通过疏堵结合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良性互动。

3、深度融合“农业+文旅”产业

依托北宅樱桃节等 IP 资源,规划生态研学、康养休闲主题线路,鼓励村集体以闲置民宅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精品民宿集群,配套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站与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通过文旅部门统一品牌包装、市场监管部门强化服务标准,构建“以生态增值反哺保护投入”的可持续发展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