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主任吴爱华带来了关于落实助残、托幼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制度的建议。
养老、助残、托幼行业事关民生福祉,这类服务机构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成本占运营成本的绝大部分。近年来,机构在用人、软硬件完善等方面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面对民生兜底性服务时运营压力倍增。
和养老服务机构一样,助残和托育服务机构也存在招人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收入低、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内容繁重、缺乏上升通道等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国家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倾力支持,残疾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有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个性化需求,从国家层面上,对加强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能力,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从残疾人社会工作整体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残疾人服务工作从业人员在人才中占比属于小众,就总量来说远不能满足需求,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正常,但是学生毕业后进入残疾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并不是很多,可以说缺口还是比较大。
(二)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残疾人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托养、教育、就业创业、维权、文化艺术等。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残疾人服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较高的心理素质等。特别是面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及成年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丧失、就业困难等问题,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残疾人专业化人才队伍。从事残疾人行业的人员,大专以下学历占比很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残疾人工作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同时由于队伍结构没有形成梯次,更没有现行的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培养一批的可续性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断档情况较为普遍,造成人才整体年龄偏大,且后继乏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三)待遇不尽如人意,拴心留人的环境没有全面形成。残疾人服务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处于社会成员收入的中下游水平,而从业和面对群体特殊性又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较为繁杂的工作境况,情绪压力较大且上升空间也十分有限,人才价值得不到体现,残疾人工作者往往在工作中或生活中产生不如意或不被重视和尊重,使他们“去也匆匆”,导致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以祥泰中心为例:祥泰中心2010年成立以来,现在医护人员、教师、社工等专业技术人员约60余人,其中有一半以上职工在中心工作已满5年,部分职工工作已满14年。2020年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就制定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而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却一直没有这种补贴政策。人才匮乏将长期制约行业的发展,使大多数残疾人服务机构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况。
为缓解助残、托幼等服务机构用工难,减轻其人力资源成本压力,建议参照《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健全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补贴的通知》(青民字〔2020〕14号),比照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的内容和标准,给予助残、托幼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设置入职奖励、岗位津贴、职业技能等级奖励等。落实补贴制度不仅有助于减轻机构用人压力,吸引一些高学历专业人才留在机构,也有助于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同时可以促进养老、助残、托幼等服务机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