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大代表高善武:建议在青岛自贸片区申请设立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人大代表高善武:建议在青岛自贸片区申请设立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青岛市人大代表高善武:建议在青岛自贸片区申请设立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青岛中德生态园工委书记、管委主任高善武,带来青岛自贸片区关于申请设立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建议。

青岛市人大代表高善武:建议在青岛自贸片区申请设立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党的第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提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全球集散分拨中心,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为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建设青岛市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工作要求,青岛自贸片区加快建设西海岸能源自贸港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围绕能源贸易产业生态打造,以山东地炼的产业基础和山东港口的码头、仓储资源为依托,以能源贸易为突破口,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建设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2024年11月13日,浙江提报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重点体现持续深化油气领域提能升级、拓展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品类、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等方面,将油气全产业链建设经验进一步拓展至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优质蛋白等大宗商品,重点打造“三基地两中心”,即国际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加工基地、海事服务基地,以及贸易中心和交易中心,推动大宗商品领域全产业链、集成式改革;同时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构建与之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进大宗商品领域高水平开放。

二、青岛自贸片区申请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优势条件

青岛自贸片区已经开始建设以能源贸易为特色的国际能源自贸港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并同步谋划铁矿石等相关大宗商品的全面发展,已具备申请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基本条件。青岛申请以能源贸易为切入点的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优势条件如下:

(一)港口系统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青岛港是全球第四大港口,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通达全球180个国家的700多个港口,2023年实现货物吞吐量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元标准箱,是中国最大的橡胶、原油、棉花、铁矿石进口口岸,其中天然橡胶进口量占全国进口总量的55%,原油进口总量占全国的15%。能源贸易方面基础设施完善,山东港口集团完成油品吞吐量最高达2.2亿吨,原油储罐总容量2780万立方(含企业所有储罐),进口原油占全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3,不仅是中国第一大进口原油上岸港口,也是全球第一大油品接卸大港,成为中国大陆沿海最大的油品装卸、中转、储存基地。山东港口青岛港现有8座油码头、原油储罐1467万方、720公里长输管道,青岛港原油吞吐量最高达到1.17亿吨,全国第一;LNG年接卸力1100万吨/年,全国第三。青岛港于2018年获得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资质,成为全国首批、港口行业唯一原油期货指定交割库,原油期货也同步上市。

(二)山东地炼企业集聚,能源产业基础雄厚。山东省作为全国三大炼油中心之一,炼油总产能约2.1亿吨,占全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28%,是国内原油消费最大的省份,其中有超过30家规模型地炼企业,炼油总产能达1.3亿吨,占全国地炼企业产能总量的70%以上。青岛自贸片区充分利用自身功能政策优势在能源贸易领域实现集聚效应,目前已经集聚了以英国BP、新加坡托克、中石油国际等为代表的500余家大型油气贸易公司,2024年青岛自贸片区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172亿元(其中油气占比接近50%),三年新增4000亿元,占青岛市限上批发业的比重三年提高7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6%。

(三)金融赋能国际贸易发展,创新居全国前列。自2020年7月首次实现区块链货押融资业务落地以来,持续推动“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先后完成橡胶区块链仓单银行质押融资业务、保税原油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区块链联盟链跨链流转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原油区块链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基于政府数字基建的数字仓库提单转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等多项全国“首单”的落地,2023年6月再次实现基于数字提单确权转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全球“首单”的落地。同时,通过《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的持续探索,于2024年8月首次落地“未来货权+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实现在油品等大额贸易业务融资上的突破,实现了银行授信审核从“主体信用”向“强认货、弱认人”的新型数字信用的转变。通过该模式,已帮助3家民营贸易企业获得循环授信,总计授信规模13亿元。截至目前,青岛自贸片区已累计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动产质押领域实现融资额超30亿元。

(四)新兴国际贸易不断创新,引领贸易方向。在离岸贸易方面成绩斐然,率先搭建“离岸达”综合服务平台,以服务于全链路数字化、风险预警智慧化为特色,助力破解离岸贸易过程中的订单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分离痛点,为具有真实背景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提供集真实性辅助核验、跨境结算、融资等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出台全省首个《关于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新型离岸贸易“青岛模式”。对上积极争取离岸贸易印花税减免等支持政策。2023年度实现离岸贸易结算额74亿美元,全市占比超90%,全省占比超80%,增创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新优势。易货贸易取得突破,已打通肯尼亚、乌干达等贸易通路。发起成立全国首家跨境易货贸易联盟,已有600余家企业会员参与新型易货贸易模式实践。成立山东省跨境易货贸易协会,推进国际易货师标准制定,探索推动新型易货贸易进一步发展。

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预计到2029年基本建成时,总计将吸引入驻亿元以上销售收入企业500家以上,年度销售收入超过10000亿元,贡献GDP增加值超过250亿元。

三、相关建议建议省市级层面将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国际能源自贸港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向国家部委提报,申请成为国家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以深化能源贸易领域提能升级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品类、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如能获批,将进一步提升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大宗商品贸易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推动贸易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提档升级,为后续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做大贸易板块产业规模,为山东省、青岛市稳外贸稳外资做出贡献。如不抢抓机遇,将有可能引发大量贸易企业外流,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