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融合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树军带来关于数字经济时代下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截至2024年,我国现有残疾人8500多万人,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12.6万,在校残疾大学生约10万余人,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成为政府和社会持续关注的重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残疾人事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山东省先后出台《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多途径、多形式就业创业。青岛市现有残疾人约40多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数量20余万人。为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青岛市先后出台《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青岛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2023年实现新增残疾人就业1604人。但传统就业模式下残疾人由于身体障碍,仍面临求职困难、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就业机会受限、职业技能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催生了电子商务、直播电商、网店运营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数字红利。因此,抓住数字经济时代契机,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路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基于此,高树军提出三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体制机制。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化、体系化工程,需要政府层面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在原有政策文件基础上,适应当下时代发展趋势和残疾人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出台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体系化推动落地实施。深挖数字时代下残疾人就业渠道,把握新业态工作岗位特征,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促残就业中的作用,创新残疾人就业帮扶机制,完善残疾人技能培训场景和服务,建立残联、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各类社会主体按照权责划分,有机互动、相互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残疾人更好应对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转型。
(二)构建智能化、定制化、系统化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残疾人职业管理服务系统,掌握并分析残疾求职者的身体差异、职业能力和就业意向数据,鼓励高校、企业、教育机构等开设残疾人专项技能培训项目,搭建数智化无障碍培训场景,培养适应残疾人需求的师资队伍,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库,创新线上线下双培训模式,强化技能培训和人岗匹配一体推进,形成“职业规划+场景搭建+培训就业”全链条帮扶闭环机制,实现人岗高度匹配。此外,探讨实践由残疾人管理部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国有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创新组建残疾人就业产教联合体,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业创业帮扶体系、技术支持组织体系。
(三)形成共同推动残疾人就业的社会合力和氛围。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通过组织宣传教育、社会公益等活动,评选自强模范、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宣传优秀残障工作者先进事迹和创业就业案例等手段,增强残障群体的就业信心,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陈旧观念,引导社会树立正确认知,厚植和谐友善、公平公正的残疾人就业舆论氛围,切实维护、尊重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提升对残疾人就业的包容度,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同时,积极汇聚企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增强社会的整体幸福感和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