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大代表李广增: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站内

青岛市人大代表李广增: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

青岛市人大代表李广增: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

“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广增带来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助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青岛市人大代表李广增: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农业农村部综合评价,青岛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6位,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52.6万亩,年产果蔬198.9万吨以上,设施蔬菜产量已占到青岛蔬菜产量的四分之一,出于生产、储存、加工瓜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的需要,产生了大量农业设施,如冷库、烘干塔等。以冷库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冷库总容量约500万吨,全国第3,总数量约3000个,其中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监管的冷库项目约有223家。这些冷库中,大部分的用地为农村集体土地,由于青岛市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特别是经营权)在确权、流转等层面的机制不规范、不统一,故上述冷库等设施农业在确权备案、流转登记、价值评估、抵押增信、再流转交易等层面不够公开、透明,导致农民及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融资、流转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限制了冷库等设施农业的融资盘活。

因此,建立统一、规范且有强制性的农村集体土地及地上农业设施相关确权、流转等机制,盘活冷库等设施农业资产,对农民增收、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了解,目前青岛市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确权流程相对规范,在县、镇或者村委有相对规范的登记制度,早在2016年,平度市为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成立了县市范围内的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了本地区的交易规章制度。但针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确权,基本采取合约方私下签订协议的模式进行,公开、透明度不足,私下协议的约束力也不够。2023年,青岛市入选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由青岛市产权交易所成立了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逐步构建起覆盖市、区、镇、村的四级运营体系。但因强制约束力不足、农民认识不足等因素,目前平台的挂牌量、交易量占比不高,且暂不具备集体土地抵押增信等业务办理的授权。2024年,青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31.6亿,线上交易额9.8亿,占比仅31%。大部分银行未推出专门针对冷库等农业设施的抵押类贷款产品,想贷不敢贷的现状仍然明显。

为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解决涉农主体想贷贷不到、银行想投不敢投的困境,建议建立健全农业设施备案、评估、流转三项机制。

建立健全备案机制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冷库等农业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的确权登记、流转备案、抵押增信等备案机制,对相关登记信息进行公开、公示,并在公示的登记信息中明确备案主体所使用土地的性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覆盖,确保经营主体对设施用地的土地性质明确,对设施用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归属清晰。此外,对积极参与确权登记的农民等群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励,如减免相关登记费用、提供贷款支持以及将确权登记与农业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措施挂钩等,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

建立健全价值评估机制

由政府牵头建立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农业设施的价值评估机制,引入多家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作为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农业设施流转交易价值的评估机构,根据市场认可的评估规则确定资产价值。

建立健全再流转交易机制

针对给金融机构进行增信或抵押的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冷库等地上农业设施资产,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再流转交易机制,解决相关贷款坏账后的资产处置问题,在备案、评估机制健全的条件下,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及农业设施等交易量提升。

上述建议可先以冷库及其所在集体用地为试点,后期运用到粮食烘干塔等农业设施领域。

推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