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协委员邹晨阳:提升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青岛航运业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政协委员邹晨阳:提升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青岛航运业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青岛市政协委员邹晨阳:提升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青岛航运业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新”潮涌动,映辉青岛。2月6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青岛与您一同聆听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梳理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开启2025年的美好新未来。

两会现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港澳创新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乐通资本集团董事长邹晨阳带来关于提升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青岛航运业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建议。

青岛市政协委员邹晨阳:提升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青岛航运业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离不开全市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在精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助力打造航运业发展高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标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等地,青岛市在涉外海事法律服务领域还存在一些差距,建议学习上述城市经验做法,全面提升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

存在的差距及问题主要有:一是青岛市涉外海事法律服务环境建设亟需加强。青岛市虽有青岛海事法院、青岛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青岛仲裁中心等机构,但在争议解决多元化、体系化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特色,涉海司法和执法保障力量未合理统筹。在品牌建设缺乏亮点与特色,缺少知名度较高的常态化研讨机制、高端学术活动。二是掌握国际规则的涉外法治人才严重匮乏。青岛国际海事仲裁员数量仅有7人,相比而言,上海拥有117人,英国伦敦拥有422人。三是缺少对国际航运风险预判和日常风险管控提醒。多数航运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对目的港国家法律规则了解不足,对相关风险认识不够。如在出口贸易中“无单放货”风险问题,由于巴西等地法律规定在清关时无需提供正本提单,在实践中造成“无单放货”现象的风险点存在。为此,建议:

一、打造青岛成为东北亚海事服务中心城市

以提升青岛国际海事争端解决核心能力为目标,设立青岛涉外法务服务中心,建立青岛市特色化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多层级协作机制。借鉴新加坡、上海在海事争端解决、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经验,定期举办各类全球性展会、论坛等活动,全面提升青岛涉外海事法律服务国际化能力和知名度。

二、强化涉外海事法律服务统筹协调

增强海事、海关、海警、海事法院、仲裁等常态化高效沟通能力,努力提供高效、便捷、专业的海事法律服务,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优化海运营商环境激发投资信心。

三、积极发挥青岛市涉外涉海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懂外语、懂国际贸易和航运规则、懂国内外法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青岛海事法律服务适应国际航运规则、解决涉外航运物流争端纠纷的能力。

四、相关司法机构统一研究预判,形成风险清单供企业参考

准确解读目的港国家(如巴西)当地法律,形成已决生效判决和司法规则,以此为基础梳理出诉讼风险提醒、预警信息,并采取适当方式公开,切实保护企业合法合理权益。联合知名企业、高校成立航运业风控专家组,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做好风险管理。

五、加强对企业内部合规建设指导

引导、指导企业重视内部合规建设,确保内部流程完备、风险防范到位。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应诉和主动维权,完善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与援助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涉外维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