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商业航天”“耐心资本”“6G”“瞪羚企业”等新词高频涌现,勾勒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科技蓝图与产业变革方向。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战略定位,以创新为引擎,在多个新兴领域加速布局,不仅与全国发展同频共振,更以“山东实践”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具身智能: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载体,正推动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自主决策者”跃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而山东作为工业大省,早已将具身智能视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
山东的底气源于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目前,山东炼油能力占全国五分之一,轮胎产能占55%,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居全国首位。
依托这一“家底”,山东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速推进“机器人+AI”应用场景落地。
例如,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推动智能机器人从工业生产线向农业、服务业延伸。
海尔等企业更以人形机器人研发为突破口,探索具身智能在智慧家居、医疗护理等领域的应用,为“山东智造”贴上国际标签。
山东的布局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注重生态构建。通过“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山东累计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6家,为具身智能提供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支撑。
商业航天:黄河流域的“星辰大海”
商业航天被誉为“太空大航海时代”的钥匙,其核心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航天技术的普惠化。
山东虽非传统航天强省,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找到了独特定位。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东正以“陆海统筹”思维拓展商业航天应用场景。
例如,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探索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监测、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携手郑州、西安共建“数字同城化”平台,推动黄河流域卫星数据共享。
与此同时,山东企业加速融入全国商业航天生态——烟台航天产业园聚焦卫星零部件制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城发力低轨卫星通信,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这一布局的背后,是山东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通过商业航天技术赋能农业、交通、环保等领域,既破解传统产业升级瓶颈,又为“齐鲁粮仓”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撑。
耐心资本:长线思维培育“未来产业”
“耐心资本”的提出,直指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高的痛点。山东深谙此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布局未来产业。
2025年,山东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增至145.2亿元,重点投向量子信息、空天技术、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资本运作模式:省级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投早、投小、投长期”,扶持初创企业跨越“死亡谷”;青岛、济南等地设立容错机制,鼓励国资创投大胆布局硬科技项目。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轮驱动,使得山东在柔性电子、脑机接口等赛道已悄然占据先机。
典型案例是山东对“瞪羚企业”的培育。通过“创新券”“人才飞地”等政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同比增长50%。烟台万华化学从一家地方小厂成长为全球MDI巨头,正是山东“耐心资本”孵化的缩影。
6G与绿色低碳:数字与生态的“双螺旋”
6G技术将实现“天地一体”全域覆盖,而山东的布局紧扣“双碳”目标,打造数字与生态融合的标杆。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山东2025年计划完成交通投资2500亿元、水利投资800亿元,同步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与风电、光伏项目共建共享。
例如,潍坊海上风电基地配套建设边缘计算节点,实现能源生产与数据传输协同;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通过6G物联网实时监测生态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字底座”。
这种“数字赋能绿色”的模式,正在重塑山东能源结构。
2024年,山东新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亿千瓦,新型储能规模领跑全国。未来,随着6G技术落地,山东有望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智慧港口群”,为全国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从具身智能到6G网络,从耐心资本到乡村振兴,山东的布局始终紧扣“新旧动能转换”主线,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实践,以“山东实践”回答时代之问。
2025年,山东GDP预计突破10万亿元,其意义不仅在于数字增长,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经济大省要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山东正以创新之笔,书写这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