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3月15日,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调研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情况,强调要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间,曾赞荣、任刚一行走进董家口航运中心和40万吨矿石码头、国际海员服务中心、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青岛仲裁中心和多家航运物流企业,对港口、产业、物流等领域提出新的要求。
港口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最大的资源禀赋,青岛因港而兴,在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具有良好条件和发展基础。
2024年,青岛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至城市发展战略,并发布《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到2026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初见成效,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600万标准箱,航线总数达到240条,海铁联运箱量突破255万标准箱,欧亚班列开行规模突破1100列,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900亿元。
其中,此番曾赞荣、任刚一行前往的董家口港区,作为全国一次性规划陆域面积最大、泊位最多的综合性港区,在全面提升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里,他们走进董家口航运中心和40万吨矿石码头,听取董家口港区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汇报,察看码头工程、配套堆场等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省市两级重点会议都对董家口港区赋予了更多期待,包括董家口万邦矿石码头、董家口炼化项目、董家口疏港铁路等在内的重点项目不断推进。
持续发力董家口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港口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已经成为青岛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一环。
为此,曾赞荣在调研中指出,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推进董家口港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提升货物吞吐能力和港口服务水平,着力增强港口枢纽功能。
一座国际航运中心既要有一流的码头设施和通达的航线网络等“硬支撑”,也离不开发达的现代航运服务业的“软实力”。
据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青岛居上海、宁波、广州之后,位列国内第4、全球第15位。
与排名前列的城市相比,青岛最大的差距便表现在现代航运服务业上,如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要素不全,航运保险、融资租赁、航运经纪等发展基础较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立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青岛早早认识到了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重要性,在去年获批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中,进一步完善航运服务集聚区港口功能配套,提升港航服务业能级——
要依托国际邮轮港区加速聚集金融保险、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航运服务企业和机构;
依托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产业,强化发展国际中转、跨境电商、汽车整车进口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依托董家口经济区积极发展原油、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贸易。
正如曾赞荣在调研时所言,要聚焦航运交易、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仲裁服务等重点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效,加快集聚一批优质行业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航运服务产业集群。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山东捷丰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中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易航道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曾赞荣、任刚一行详细询问了企业的经营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期间,鼓励企业要顺应智慧物流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这是青岛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期望,也是以企业之力推动城市港口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行动。
企业在不断提升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过程中,不仅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也为城市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非一日之功。青岛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集聚多方合力,抓重点、固强项、补短板,持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早日迈向“世界一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