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92万、最低仅4万!山东这些国企一把手“晒工资”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站内

最高92万、最低仅4万!山东这些国企一把手“晒工资”

近日,山东省属国企负责人2023年度薪酬信息陆续公布。

数据显示,相关负责人年薪最高达92.48万元,最低仅为4.32万元。薪酬差距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集团在企业规模、行业特性及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差异,也蕴含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

而这场“晒工资”的透明化行动,不仅为公众揭开了国企高管薪酬的神秘面纱,也反映了国企薪酬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发展趋势。

那么,在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金字塔上,是谁站上顶端?又是谁在塔底观望?

凰探第1416期

撰文/董晓凤

审校/张慧

从披露数据来看,山东省属国企负责人2023年度应付薪酬区间在4.32万元—92.48万元(税前,同下)。若以完整任职年度综合考量,已披露的21家省属国企董事长2023年度应付薪酬均超4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企业因负责人任职不满一年,薪酬数据未反映其完整年度水平。 例如山东铁投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中(6.10万元,任职2023.11-至今)、山东鲁粮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商希涛(4.32万元,任职2023.12-2025.1)等。

(本图表每个集团仅统计1人)

具体来看,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及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张宝才,山东高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其峰,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和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山东重工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谭旭光6人, 在2023年度的应付薪酬处于较高水平,均为92.48万元。

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高管薪酬水平的高低往往与企业的经营成效紧密相连。而这些薪酬数据所反映的,实质上是各企业在山东经济版图中所占据的不同位置及其经营业绩。

例如,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高速集团等企业之所以能够提供高薪,源于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经营成果。以山东能源集团为例,作为山东省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其在2023年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营业收入8520亿元,收入、利润、上缴税金位居省属企业首位。因此,高管的高薪酬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认可。

相比之下,山东国惠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高长生(41.47万元)的薪酬则处于下游水平。 深 究原因,其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尹鹏严重违纪违法、后期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以及账上持续为负的现金流等,都对集团整体薪酬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悉,2010年至2023年3月,尹鹏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3805万余元,对企业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影响后续正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开展。

且据评级报告披露,该公司连续两年投资活动净现金流为负,2021年~2023年,该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为-59.68亿元、-46.10亿元、0.54亿元。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虽由负转正,但规模很小,无法保障利息支出,短期债务偿还主要依靠融资滚续。

由此来看,其负责人薪酬相对较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对于高长生而言,作为现任企业掌舵者, 如何通过业绩突破重构个人薪酬体系,怎样以战略革新重塑集团发展格局,是他现在所面临的双重课题。

不过,就此次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披露来看,其差距背后也蕴含着多重积极意义。一方面,这是国有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升透明度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信任。另一方面,合理的薪酬体系能够有效激励企业负责人积极进取,推动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薪酬披露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薪酬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立足于北方经济发展格局中,山东国企相关负责人高薪集中在 能源、港口等优势行业 。相比之下,北 京、天津的国企因 高新技术产业密集 ,管理层薪酬普遍更高,且行业分布更均衡,涵盖 科技、商业、金融等 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薪酬体系注重股权激励等长期回报机制,如中国宝武集团针对科技骨干推出“限制性股票+超额利润分红”组合,使得核心人才的综合年收入大幅提高,吸引高端人才聚集。

而东北地区如辽宁、黑龙江的国企薪酬体系长期依赖资源行业周期。哈电集团2023年因电力设备需求增长,高管薪酬涨幅达20.89%;但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等东北石油国企高管薪酬受油价暴跌影响,薪酬普遍下降。这一现象折射出资源依赖型经济体的转型紧迫性,因此,东北部分省份正借鉴山东经验,尝试将薪酬与经营指标绑定,减少对资源红利的依赖。

回归到山东而言,尽管薪酬透明化赢得赞誉,但部分高薪仍引发讨论。 例如山东重工集团原董事长谭旭光以92.48万元薪酬与集团2023年营收下滑5%的业绩形成反差,这一反差与周期性行业回报慢的特性紧密相关。

在未来,怎样细化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设计,增强区域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如何建立与行业绩效波动相匹配的弹性薪酬调节机制,夯实长期战略布局,均是深化国企薪酬改革的关键。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