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之一。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近年来,青岛聚力村强民富,深化农村改革,规划并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村项目,扎实推进14项国家级、8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孕育出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方法与改革典范,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先行者。
数据是青岛乡村振兴成效的有力证明。2024年,青岛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反映出青岛农业强市建设的强劲动力与活力。去年,青岛市粮食预计总产量310万吨以上,连续三轮取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后劲。青岛在注重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的同时,更致力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农产品市场渠道等举措,青岛正逐步将农业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人们不仅能欣赏千亩红枫的壮丽美景,还可以漫步达尼画家村,感受自然风光与文化体验的完美融合。该示范片区以“画”为核心产业,成功打造了一条年产值达3亿元的文化产业链条;平度新河草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入选了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韩、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可达30亿元,新河镇也因此荣获山东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称号;而青岛崂山区则将小小的茶叶做成了大产业,目前全区从事茶产业的人员达2万余名,年产量超过1500吨,产值高达6亿余元,茶叶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金叶子”……
目前,青岛已打造了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两条千亿元级集群产业链,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元级优势产业链,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十亿元级特色产业链。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00家,营业收入1859.5亿元,青岛农产品出口额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推动产业振兴,还要在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深度改革。目前,青岛已精心布局建设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打造出一批和美乡村群落。围绕“清洁乡村 净美家园”主题,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回头看”,打造“微整治精提升”空间节点1517处,105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实现提档升级,青岛也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例如,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村成立了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帮喜团”,该团体主要负责协助村民办理婚事等事宜,倡导喜事简办、新办,有效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3月20日,“乡村志愿‘帮喜团’ 帮出婚事新风尚”在160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等主办的《乡村振兴年度盛会》中的唯一一个移风易俗主题案例,赢得了广泛赞誉。
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如今,青岛农村地区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同比增长6.1%,达31560元,位居全省首位。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青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青岛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有待将美好蓝图逐步变为生动现实。
原标题:琴屿新观 | 青岛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