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文化数字化行动方案、推进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为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青岛市围绕文化和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将从“抓引导”“抓应用”“抓要素”三大方面为抓手重点发力,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抓引导”:落实文化数字化行动方案
“2024年,青岛市754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02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记者采访中获悉,近年来,青岛市通过出政策、搭平台、促转化,加强激励引导,树立更加鲜明的产业发展导向,文化科技融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25年,青岛将重点通过“抓引导”,在政策方面落实文化数字化行动方案,聚焦文化科技、新兴业态、人才引育等重点,实施10个方面30项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在平台方面,主要抓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建设。2022年,青岛市率先在山东省开展市级基地认定工作,目前已培育认定市级基地13家,创建省级基地4家、国家级基地2家。下一步,健全市级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建设好市级基地,争创更多国家级、省级基地,吸引集聚一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和资源要素,让产业发展既有政策扶持,也有平台依托。转化方面,制定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奖补办法,健全成果跟踪和转化机制,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推动文化科技成果快转化、快落地。
“抓应用”:发力文旅、影视、出版三大优势板块
当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为多措并举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在“抓应用”领域,青岛市今年把着力点放在文旅、影视、出版三大优势板块上,培育数字文化业态,丰富融合应用场景。文旅方面,不断丰富数字文旅新场景,加强文博场馆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打造更多“文化十光影”的“潮”景观,将青岛的特色文化、时尚元素与前沿科技相融合,彰显时尚、动感、浪漫的城市氛围。影视方面,依托东方影都、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高标准建设虚拟拍摄制作平台和影棚,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影视企业,争创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园区。搭建高规格电影文化交流平台,推介青岛影视资源和扶持政策,加强项目招引和成果转化,打造高能级影视产业链条。抢抓网络微短剧风口,研究出台新一轮产业政策,建强微短剧产业基地,推动东方影都等影视资源向微短剧开放互通,制作推出更多精品微短剧,打造微短剧行业发展高地。
出版方面,扎实推进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拓展“AI阅读融合出版平台”,加快建设“全场景智享阅读”项目,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等重点项目数字化开发,推出更多优质“青版图书”数字化产品。做优做强青岛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区块链+版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山东省网络视听版权交易平台”升级为国家平台,提高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水平。高水平承办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继续办好青岛国际版权交易博览会,进一步激发版权交易活力,促进版权价值转化。
“抓要素”:实施“文化一张网”工程
与此同时,“抓要素”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将抓住技术、数据、人才、金融四类关键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技术方面,鼓励文化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可视化表达、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应用系统和数字产品。数据方面,抓住文化资源数字化这个关键,实施“文化一张网”工程,贯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领域资源数据,运用标准化数字采集技术,让文物、古籍、非遗、地方戏曲、民间文艺、考古遗址等文化资源“活起来”。
人才方面,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高层次研发人才、产业技术人才、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的引育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头部企业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人才孵化、产教融合等平台,培养多层次产业人才。金融方面,争创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发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优势,大力支持文化科技创新。用好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推出“青科贷”“青科保”等金融产品,为文化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原标题:“抓引导”、“抓应用”、“抓要素”!2025青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谱新篇 将实施10个方面30项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