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植民营经济的青岛,一场“尖子生”企业培育攻坚战悄然打响。
“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累计培育雏鹰企业不少于200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500家,隐形独角兽企业不少于80家,独角兽企业不少于20家……”
这是青岛在《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的最新目标。
来到具体谋划布局层面,青岛又将如何围绕行动计划,培育更多瞪羚“尖子生”?
瞪羚企业是指拥有个头小、跑得快、跳得高特征,并且跨越“死亡谷”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企业,犹如非洲草原上的瞪羚。
而独角兽企业则是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具备独有核心技术、独特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未上市公司。
就青岛而言,其扎实的民营经济基础,为瞪羚与独角兽企业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目前数据来看,2024年,青岛新认定雏鹰企业230家,培育省瞪羚企业186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雏鹰企业1049家、省瞪羚企业527家、隐形独角兽企业54家、独角兽企业17家。
不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青岛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方面。因此,《行动计划》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从《行动计划》中构建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到近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对接会的举办,青岛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释放出了“双轮驱动”梯度培育赛道的明确信号:一条是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另一条是从雏鹰企业到瞪羚企业,再到隐形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殊途同归,两条赛道最终指向的都是培育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那么,青岛为何着重培养这一类“尖子生”企业?专属特性给予答案:高成长性和创新性。
那么,一家初创型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上市公司要用多长时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平均年限为14.4年。而瞪羚、独角兽企业则时间较短,一般为4-6年。例如,“AI+制造”第一股创新奇智只用了4年(2018年成立-2022年上市)便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再一个,创新性。从产业领域来看,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深度契合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尤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主,以223亿元估值领跑的歌尔微电子,连续五年位居国家级“双跨”平台首位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低空经济领域开辟新赛道万丰飞机等,均为典型企业。
于城市而言,这一类“尖子生”企业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支点,其本质属性高度一致——它们既是创新要素的聚合器,更是城市能级的跃迁引擎。
为此,为青岛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基于不同成长阶段民营企业的现实需求,集聚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开展投融资对接、项目路演、“双招双引”、产业推介等系列服务;统筹资金对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民营企业100强、瞪羚、独角兽等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组织一批优秀民营企业赴上海开展对标提升活动,帮助企业突破地理边界,在产融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并购等领域实现“青岛需求”与“上海资源”精准匹配……
而青岛的努力,不仅在于数量的积累,更在于质量的提升。通过构建完善的梯度培育体系,一条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企业,再到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链条已然成型。这种体系化的培育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更为城市的未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不过,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并非易事,既有机会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瞪羚、独角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且如何实现长期的耐心资本支持?这些都是需要青岛结合行动计划来做深度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