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青岛峰会7周年:如何“搞活一座城”?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上合青岛峰会7周年:如何“搞活一座城”?

"

以发展的眼光看,2018年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无疑是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

时间回到7年前,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让峰会举办地青岛走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青岛已经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上合组织的历史中。”

此后,无论是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带来的硬实力增强,还是快速走向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抑或是化身“国际会客厅”实现各类优质要素的互动耦合,青岛正一步步兑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目标。

"

产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青岛而言,“搞活一座城”首先就是要在硬实力建设——产业上打好地基。

当然,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实际,只有因地制宜形成适合自己的产业体系,才能对城市发展真正产生支撑作用。

眼下,青岛产业主攻方向已经明晰——“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即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3个优势产业以及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

可以看到,落位于“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产业,与青岛近年来重点发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度契合,这也体现了青岛产业布局演进路径的延续性。

此外,青岛产业布局也更趋于对细分赛道的培育,针对“10+1”产业体系中的每一个产业,都明确出了相对应的细分赛道,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重点发展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新型显示技术等细分领域。

相较此前“撒胡椒面式”发展,青岛如今产业发展思路更加聚焦,这既是对于城市科创、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合理利用,也有望在“反内卷”招商形势下,增强城市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当城市产业体系逐步搭建起来,接下来就需要企业和项目来填充,而这就离不开“链主”企业的牵引。

上合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打开了青岛与世界交流的一扇窗,更为青岛品牌“出海”带来了助益。

作为青岛本土龙头品牌,海尔、海信近年来与上合组织国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今年的AWE高峰论坛上,海尔海外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庆福曾披露海尔的全球布局情况:

现在我们在全球拥有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其中,15个工业园和55个工厂在海外,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38家工厂,占海外工厂总数的一半以上。

而海信方面则在此前披露的一则消息中提到,在1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业务覆盖126个国家,占总数的80%以上。

当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青岛品牌走向国际市场,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擦亮“青岛制造”的城市名片,更能为青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带来利好。

开放

上合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后,青岛在国家对外开放版图中的分量便越来越重。

在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青岛被委以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重任,多项与开放挂钩。

在此背后,是青岛通过实干,真正将外部战略赋能转化为了发展红利。

如在“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部分,特别提了这样一个要求:

强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作用,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

最后这半句话凸显了青岛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真正价值。

得益于这个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近年来青岛与上合国家的交往越来越热络。

在今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委常委、上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新竹提到:5年多来,(上合示范区)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累计完成294.1亿元,年均增长56%。

此外根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青岛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01.6亿元,增长27.7%。

用好国家战略同时,青岛还以更大力度“走出去”。在日前启幕的2025日本东京国际服装展上,青岛市贸促会组织了20家来自青岛的服装纺织行业外贸企业,以“青岛优品”展区形式,整体亮相展会。对于青岛企业而言,这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展示平台,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机遇。

在当下经济发展语境中,与稳外贸同等重要的工作,还有稳外资。尤其是对于青岛这样一个经济外向型城市而言,稳住外资会对城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增添更多底气。

近年来,以阿斯利康、欧力士、雀巢为代表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持续加码青岛,这不仅代表了头部企业对于青岛发展前景的看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青岛稳外贸工作的阶段性成效。

以阿斯利康为例,其数次追加投资的背后,就离不开青岛良好的营商环境与一流的政务服务。要知道,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项目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从土地竞买到规划方案公示,创下青岛高新区外资企业从拿地到公示的最快纪录。

当然,开放之于青岛,不仅仅是经济上与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更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积极实践。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青岛获评“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基于这一新“身份”,青岛策划举办“上合之夏”“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文旅交流周暨“国际友人@Qingdao”等活动,持续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城市间的文旅交流合作。

以此为契机,青岛还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去年高质量新结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文化名城撒马尔罕等7个国际知名城市作为友城,将青岛的国际友城拓展至53个国家的93个城市,建立起遍布五大洲的合作伙伴网。

国际会客厅

自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青岛的“国际会客厅”属性,愈发明显。

如自2019年起,青岛已连续举办五届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仅去年峰会就签约投资贸易项目163个、涉及金额超5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提到的阿斯利康正是在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宣布扩大在青岛的投资规模,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及产业基金,并计划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

眼下,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即将于6月18日至20日在青岛举办。届时,青岛又将化身“国际会客厅”,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互动耦合。

更重要的是,对“东道主”青岛而言,国际性活动的举办势必会带来城市形象的加分。很多城市的形象与地位,也是在这样重量级的会议和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事实上,2018年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除了为青岛带来战略红利之外,对于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同样不容忽视,如浮山湾畔璀璨夺目的灯光秀,现已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于青岛而言,后续也需要用好这样的配套资源,并将其与各类高能级活动实现有机嫁接。

如此,在上合峰会举办走过7年之际,青岛的“国际会客厅”属性也得到进一步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