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发起的“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深入走进山东16市,在总结教育领域“山东经验”的同时,全面展现山东教育最先进的教改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01

走进滨州,聚焦山东教育发展成就

作者 张慧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山东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澎聚传媒、界面新闻等共同发起的“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特别策划乘势来袭。

活动围绕全民关心的教育发展为主题,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深入走进山东16市,在总结教育领域“山东经验”的同时,全面展现山东教育最先进的教改成果、最有启发与借鉴意义的教育实践、最具特色的校长老师们办学治校思想和教学理念。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东省作为孔孟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氛围浓烈,名师荟萃,名校云集。

滨州历史底蕴厚重,是享誉全球的孙子文化、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根植于“智者智城”“奔腾不息”的文脉,滋养着滨州人崇商重工、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的文化基因。正因如此,滨州教育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熠熠生辉。

会上,滨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春国首先介绍了滨州的教育发展现状。他表示,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秉持“民之富,富在教育振兴”的发展理念,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普通高中各有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担当起“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主力军,全力打造“职教名城”。···【查看全文】

02

兴学育才,为追梦人创造圆梦的途径

作者 徐佳

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富强路线,近年来,滨州着眼发展大局,以担当促奋进,以实效惠民生,以改革赋新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以优质均衡为主线的教育发展路径也搅动了滨州大地的“一池春水”,吹响了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一直在这座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如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所说:“多年来,滨州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根本目的就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如是说道。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一端连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端连着老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热切期盼。区域内优质资源均衡、学生们都能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这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教育新生态,也正是为着人民的这一份期盼,让滨州教育发展有了源动力。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秉持“民之富,富在教育振兴”的发展理念,坚持优先保障,发力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投入,五年来全市划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300余亿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46所、幼儿园47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各类教育都有长足进步。

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发展,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7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76%;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10个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2020年底,滨州市所有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全部“清零”;普通高中各有办学特色,北镇中学等提升了名校品牌,县市区高中形成了各自优势,外引了一批优质高中资源;职业教育担当起“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主力军,全力打造“职教名城”,“五院十校N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查看全文】

03

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不能只看眼前

作者 王光警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有一座历史文明古城滨州,这里风光秀美,北观沧海,南揽群岳;这里文化灿烂,是“兵家鼻祖”孙子的故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倡导者范仲淹的居住地。承接古城千年文脉,一所齐鲁名校——山东省北镇中学在这里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鲁北大地久负盛名的市属重点学校,自1952创建到现在,从山东省北镇中学走出了很多优秀学子,有人工合成胰岛素首创者之一的胡世全,有研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乐曲振荡器的王荣彬,有导弹专家侯世昌、王其民,还有观云测雨的气象专家陈文玉,他们遍布各行各业,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争光,也为母校添彩。

花木竞芳添秀色,桃李争艳沐春风。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自序中的一段文字。也是山东省北镇中学校长李东海非常赞同的一句话。学校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遵循育人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长远发展。

“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看眼前,艺术也好,工作也好,我们不能努力了一个月,下一个月就要看到结果。”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校长,才使得山东省北镇中学的学子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茁壮成长,发挥所长,成为各行各业里的精英人才。

对于一所齐鲁名校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一直以来,山东省北镇中学在课程改革方面坚持因材施教,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可能。···【查看全文】

04

扎根德育,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

作者 程若兰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这段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其实适用于在校园内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

距离作为教师初登讲台已有39年,任职校长生涯耕耘二十年,进驻滨州实验学校校长室近九年,高桂荣献身基础教育的青春离不开对“适合”的坚持:初任校长,她就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九年一体化的德育主线共同培养出的一批批实验学子,被高桂荣骄傲地称为“我的办学特色”;面对令她自豪的教职工团队,高桂荣选择充分了解每位老师的能力与潜质,为大家搭建人尽其才的平台和系统有效的成长规划。

走进立德树人的滨州实验学校,聆听高桂荣校长踏实、热情的“一步一脚印”故事。

一踏进滨州实验学校的校园,就能看到一栋栋挺拔的教学楼,从这里,德育就开始了——怀德楼、崇德楼、弘德楼、立德楼……这些从抱着笑容如数家珍的高桂荣校长口中跳出的名字,就是最先、最容易被来访者注意到的“立德树人”。

这所创立于2004年的年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体、智、美、劳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和国际视野的儿童少年”为办学目标,为学生构建了九年一贯制的德育课程体系,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幸福。“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孩子?首先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学会做人”,高校长坚定的话语正体现在学校九年一体化的德育主线中:

做有效德育,是高桂荣基于对“教育”认识的实践。“教育意味着良心、责任和使命”,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每个家庭100%的幸福、国家未来的建设和社会的平安,“德”是高桂荣“绝不罢休”的坚持。···【查看全文】

05

“园长妈妈”守护每一个稚嫩的未来

作者 骆佳琪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孟凡芳时刻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着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信息,把握中外幼教改革新动态和新思路,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认真痴迷的工作态度、勤恳努力的敬业精神,逐步形成了适合幼儿教学的先进教育理念。

一位在幼教战线上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像辛勤的园丁耕耘在幼教的田园里,细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呵护着稚嫩幼苗的滨城育英学园园长--孟凡芳。

1990年7月,刚从济南幼儿师范毕业的孟凡芳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心情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走上这三尺讲台,我的心里就充满神圣感,充满付出的愉悦。”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三十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担任滨城区逸夫小学幼儿教师、音乐教研组组长,滨城区实验小学幼教级部主任、教导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滨城区教育实验幼儿园园长,2010年2月至今先后任滨城育英学园园长、滨城育英学园幼教集团总园长。

谈起从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转变,孟凡芳陷入了深深的回忆,“2007年12月18日,是一个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从小学调到幼儿园,心中的忐忑,领域的跨越,内心的感受真可谓是五味杂陈。”

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自己,孟凡芳告诉自己,无论面对任何事情的变化且无法改变现状时,都要拿出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由此,开启了她的学前教育之路。···【查看全文】

06

以“整体教学法”载生破浪远航

作者 吕清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邢成云就是这样一个双重引路人。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邢成云首创“整体教学法”,引导学生畅游知识长河,启迪学生的智慧;他匠心独慧,赋予课堂以活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关注生命,涤荡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无怨无悔甘作引路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将他们的未来洒满光明。

成长中遇到一个好老师,能让人受益一生。对于邢成云来说,小学老师巴玉英便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巴玉英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智慧深深影响着邢成云,引领他走向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背起少时的邢成云过河,巴玉英用爱温暖着邢成云。他亲切地唤巴玉英为“娘师”,表达了对恩师的依恋与感激。日后,邢成云也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为了敦促学生减肥,邢成云以身作则,陪伴学生一块跑圈,并坚持了两年。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邢成云都会带着他们去旅游。旅途中,学生们满怀深情地为邢成云演唱《父亲》,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恩与不舍。一句“娘师”、一首《父亲》,不变的是师生情,传承的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查看全文】

07

痴心不悔耕耘志,脚踏实地教育途

作者 张煜驰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刘玉华扎根一线三十载,既是学生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她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每个学生都如沐春风,一声声“华姐姐”称呼的背后是一位位学生对她的尊敬与爱戴。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她也在主动学习,于一点一滴地积累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本期齐鲁名师,让我们一同走近滨州市实验中学,在数学的逻辑世界中感受名师刘玉华的教育理念和特色。

“教育者的爱护和关注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滨州市实验中学教师刘玉华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

1991年,一位青春懵懂的少女踏出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校门,怀揣着朴素的理想步入了教学一线,自此扎根于此,眨眼间便是三十个春秋。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刘玉华的教育初心却不曾为之动摇。

时隔三十年,刘玉华仍然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初次上课的她略显紧张,提前十分钟便到了教室,却不料还是因不适应教师身份的转变而有所疏漏,忽视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不足,讲课速度过快以至于学生们感到茫然。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刘玉华开始模仿一位著名老教师的授课方式。此时的刘玉华在教学领域中稍显稚嫩,在模仿老教师的过程中,她不仅模仿了老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还模仿了他的声调语气。后来在听了一位英语女教师的另一种授课方式后,刘玉华意识到“我得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于是,她开始对着镜子磨练自己的风格,利用录音机练习自己的语气语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