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发起的“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深入走进山东16市,在总结教育领域“山东经验”的同时,全面展现山东教育最先进的教改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01

走进菏泽,聚焦山东教育发展成就

作者 张慧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山东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澎聚传媒、界面新闻等共同发起的“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特别策划乘势来袭。

活动围绕全民关心的教育发展为主题,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深入走进山东16市,在总结教育领域“山东经验”的同时,全面展现山东教育最先进的教改成果、最有启发与借鉴意义的教育实践、最具特色的校长老师们办学治校思想和教学理念。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东省作为孔孟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氛围浓烈,名师荟萃,名校云集。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菏泽教育也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熠熠生辉。

会上,菏泽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孔祥岩介绍了菏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资源。菏泽是教育大市,自2014年菏泽教育全面改革以来,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布局、教师队伍建设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菏泽有各级各类学校4700余所,学生规模210万人,在职教师11.5万人。但同时,菏泽也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城乡教育不均衡、教育质量不优等短板。···【查看全文】

02

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作者 李蔚然

济水所汇,菏水所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普天率土此其中,杂遝舟车来四向”,古城菏泽于此孕育着人类文明。菏泽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舜生于姚墟,少昊生于空桑,帝尧十三岁封于陶,黄帝得宝鼎于冤句……一段段历史,无不诉说着菏泽之“地灵”。而今,菏泽市更是孕“育”着新时代之“人杰”。

截至2019年底,菏泽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797所,在校生210.81万人,教职工13.07万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紧紧围绕“打造一个高地”“打赢两个战役”“实现三个清零”“推进四个工程”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菏泽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先立志,扶贫必扶智。

“兴国必先强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菏泽市打破“统一公开招聘”的固定模式,采用高层次人才引进、省公费师范生安置、备案制招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聘教师。

2013年以来,菏泽市共补充教师2万余名,从2016年开始,每年招聘教师4000名左右,教师编制由原来的“退一补一”实现了“有编即补”,其中70%的新招聘教师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促进了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菏泽市全面落实向乡村学校倾斜政策,增设了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开展基层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对不具备规定学历、任职资历,但长期扎根农村学校,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教师允许破格申报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任职资格,鼓励人才在基层长期从教。如此一来,既解了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又为乡村留住了人才,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师培训方面,孔局长说:“我们也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综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保证教师真正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菏泽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师培训轮训。2015年以来培训校长5000余人次,教师4万余人次。···【查看全文】

03

玉汝于成,和雅育人

作者 曹陆

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历经岁月蹉跎,与我们共同见证着新中国教育历程的发展,见证着菏泽市牡丹区教育历程的发展。从最初的“菏泽县城关镇第二中学”,涤故更新成为了一座规模庞大、高标准、高品位的学校。

她犹如一颗向阳生长的参天大树,根基坚韧稳固的扎根于老百姓的心中。逆风而上,结出甘甜硕果。滋养了一方水土,使孩子们的梦想变得更加香甜美好。在这里,“和雅”是不变的教育理念。“追求卓越,玉汝于成”是不变的校训。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探访规模庞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名校——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体悟其优质教育背后的“灵魂”。

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坐落于一个优美的地方。菏泽市牡丹区二十二中学(原菏泽县城关镇第二中学)建校于1982年。历经38年,从一个占地仅为33亩,基础条件落后的中学发展为现如今占地面积100余亩,拥有8幢教学楼及综合楼、风雨操场、多功能报告厅、地下功能教室、地下车库和2个高标准运动场的菏泽市一流的现代化初级中学。

伴随着其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菏泽市牡丹区二十二中现在已成为一所规模大、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教学质量高位发展的一流名牌学校。 “和谐相生,雅致有序”。一所学校的核心理念往往是这所学校的灵魂。而“和雅”正是二十二中学教育集团的灵魂,也是二十二中的文化追求。

关于“和雅”的教育理念,李爱华校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她认为: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个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平气和”;与人交往,讲究“和而不同”、“和为贵”;治理国家讲究“政通人和”。“雅”是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查看全文】

04

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作者 骆佳琪

菏泽,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的重镇,文化交流频繁,各种民族习俗精彩纷呈。在这座“牡丹之都”、“戏曲之乡”里,有着这样一所学校,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示范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技术型人才。

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法,通过依托专业办产业,构建“五位一体”教育体系,构建“城乡+企业”的双轨培训体系是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走在职业教育前沿的重要原因。

走进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探索其如何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面向社会人才市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县城,1991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现占地330亩,在校生5300人,现有教职工287人。由于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教学质量突出,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誉为鲁西南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是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腾香一直不停重复的办学口号。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通过与企业共同搭建多样化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专门师傅带学带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按企业标准来培养人才。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还实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为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选奠定了基础。···【查看全文】

05

做心中有光的乡村教育守护者

作者 冯亚楠

30年的风雨沧桑,他始终扎根乡村学校,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那个甜美的梦,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他就是侯咽集镇中心学校校长——杨其山。这位朴素的汉子,他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平凡的有点普通。但他却有一颗始终不变诚挚透明的教育心,坚守农村、点亮万千乡村孩子人生梦想,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伟大?

“我从教三十年,每年都在享受着做教育的一种幸福,一种自豪、一种快乐,能和学生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当一个好老师是幸福的,尤其是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更是由衷的幸福,从杨校长一直洋溢的笑容里我读懂了这句话,只有打心底认同的人才会有这样浓烈的幸福感,把教育当事业来做,越做越有干劲。

走进侯咽集镇中心学校,走进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农民工校长”。

步入侯咽集镇中心学校的黄岗小学,给人第一个印象是学校虽然不大,但这里环境整洁、处处有景。透过别具匠心的安排和设计,可以看出规划者的用心。站在学校葫芦长廊前,杨校长把学校最别致的景观热情地介绍给大家,从葫芦长廊,到田园图形,再到节水鱼池,杨其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也难怪,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他和老师们的心血。

1990年毕业之后的杨其山,本可以留在县城,或者转到其他的行业去工作,但心系乡村教育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乡村。从那开始便一直从事一线教学,一直到今天。由于教学成绩特别优异,杨其山逐渐的当上了班主任、年级主任、团委书记、业务校长,一直到初中校长,再到中心学校校长。

至今从教已有三十余载的杨其山说,自己留在这里是因为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孩子,这里有他的青春和心血,有他最淳朴的乡村教育梦。“说实在话,每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开心,所以三十年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教育有什么不好的,一直都是非常高兴的。”···【查看全文】

06

用爱去教育,点亮学子前途

作者 曹陆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一个五年走完了,又一个五年开始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他在教育行业一路走来,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一线教师,再到如今的菏泽市牡丹区长城学校校长。五年复五年,身份在变,责任在变,唯一不变的则是他那颗对待教育的初心和对孩子对老师的浓浓爱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谈笑凯歌还。

一位用爱为孩子们铺就通往美好未来之路、用心陪伴孩子们幸福成长的智慧校长——刁颜青。

在刁颜青校长看来,能让他十年如一日的扎根教育,且把教育事业做的蒸蒸日上的原因正是他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无限热爱。他热爱这所学校,热爱这些孩子。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是为了一件大事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他自己则是为了教育而来,为了学校而来,为了这群可爱的孩子而来。

在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工作当中,他见证了学生的成长、感受了同事之间的默契,也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与支持,这令他感到无比幸福与满足。因此他也一直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用爱孜孜不倦地在教育的这片沃土之上,一复一日的继续辛勤耕耘着。

当谈起这么多年的从教经历,刁颜青校长感慨的讲起了当年的一个往事,他说道:“做班主任的时候就有一个习惯,每当送走一个毕业班我就会独自坐在空旷的教室里回顾三年的班主任经历,会反复回想每位孩子的位置,直至全部想起,才会锁上教室的门,默默离开。那时我就想,从报到入校到毕业离校,三年转瞬即逝。当我再次打开这扇教室门的时候,教室里依旧会充满着灵动的孩子们,但教室中的孩子却已换了一批。有些惋惜,也有些心疼,但同时又有些骄傲。就这样,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也迎来了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周而复始。”···【查看全文】

07

有效教与学,让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 申君毅

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对于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张斌来说,让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认可的好老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是他一直不变的初心。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国之栋梁,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张斌一生的教育追求。他将每一堂课都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个概念都经过精雕细琢,每一个符号都经过精心筛选,让数学教育变得有趣而生动。伴着教育走过风雨二十载,张斌虽然教学在课堂,却将成就洒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怀揣着年轻时候赤诚热烈的教育初心,他终是把青春托付给了教育事业,在育才奉献中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走近一位探索教育的践行者,走近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张斌。

踏上教育之路的起因,源于儿时做会计工作的父亲,从教二十多年张斌一直难忘精于算盘的父亲对他的熏陶与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斌从小就与数学牵上了“不解缘”,在高中时期,真正决定张斌教育命运的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展示出风趣的谈吐、从容的态度、渊博的知识都深深吸引了张斌,从此伫立在讲台上的那个背影就成为了张斌从教的方向。

出身农村的张斌从小就清楚的明白学习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上大学那几年和工作以后,张斌都想着在自己的帮助和教导下,要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教育者的他始终将孩子们成长学习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认可的好老师,这些年张斌一直这样在心里默默的想,也一直这样默默做的。

从教至今,张斌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人生的第一堂课来认真对待,始终将最初的热忱投入到课堂上。作为一位数学老师,他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趣事里,培养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用生动趣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变得适用、实用、可用。···【查看全文】

08

永葆热忱,深耕“动态”教育

作者 龚凡畅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明确的,她就可以应对任何困难。魏金君就是这样一个人,执著的人。她的教育初心简单又扎实,是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从教的20年间,她曾远赴西藏,排除万难也要把课教好;也曾下乡送教,足迹踏遍了菏泽市的每一个县区。她说:“在她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她通过不停地磨练和坚守,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努力地把自己锻造成有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对目标的不停追求促使着她前进,也让她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提醒自己脚踏实地。“我觉得自己始终要和学生在一起,让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去激扬生命,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生命的摆渡人。”魏金君如是说。

走近这位“内心澎湃着涌动不息激情的执著女子”,一起倾听她的故事。

“为教育而生,用生命在教学”是同事们对魏金君老师的评价。自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她苦苦寻觅教育之道,探索如何借教育教学之方法,找寻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的途径。

最初的牡丹区实验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好,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松懈。因此当魏金君来到这里,她下定决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她在教学中累积经验,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在书本中学习经验,并虚心请教各地名师,大胆提出了“英语动态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动态分组教学”把不同学习程度的四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团队,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采用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考学生的手段,让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