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发起的“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深入走进山东16市,在总结教育领域“山东经验”的同时,全面展现山东教育最先进的教改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01

走进枣庄,聚焦山东教育发展成就

作者 张慧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山东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澎聚传媒、界面新闻等共同发起的“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特别策划乘势来袭。

活动围绕全民关心的教育发展为主题,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深入走进山东16市,在总结教育领域“山东经验”的同时,全面展现山东教育最先进的教改成果、最有启发与借鉴意义的教育实践、最具特色的校长老师们办学治校思想和教学理念。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东省作为孔孟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氛围浓烈,名师荟萃,名校云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悠久的枣庄,文化底蕴深厚,蕴育了黄淮地区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北辛文化”,而枣庄教育也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片文化热土上熠熠生辉。

会上,枣庄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郝荣平介绍了枣庄的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资源。枣庄教育资源丰富,全市现有高等院校3所(含高等职业院校2所),在校生4.1万人;中小学校、幼儿园1398所,在校生78.45万人。···【查看全文】

02

坚定教育初心,育人从四方面发力

作者 庄建成

近年来,枣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质公平为主攻方向,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惠民卓有成效,全市教育事业在追赶超越、内涵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

“从全市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枣庄市教育局强力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攻坚’,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枣庄教育事业。”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如是说道。如今的枣庄教育,正重点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四大方面全面发力,为这座运河古城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驱动力。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枣庄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重要课题,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建引领下,枣庄全市教育系统通过开展万师访万家、小学课后服务、校园手机“两不进”、推倒围墙办学、举办家长开放日、网络征求广大市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等独具教育特色的“创新动作”,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更加坚定教育初心与正确的办学方向。

“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需要比过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谈到如今青少年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时,郝荣平说道。

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枣庄,教育质量稳中有进,取得了实效。用郝荣平的话说就是“更多的枣庄学子得以走入知名高等学府,为枣庄未来发展涵养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查看全文】

03

学生求知逐梦的“理想国”

作者 骆佳琪

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一所承载着万千学子青春梦想的名校——枣庄市第三中学,在这座智慧的鲁南煤城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所齐鲁名校。

六秩风雨,硕果累累,培养了5万余名诸如国家民航总局原局长李家祥中将、清华学霸航天女神诗词擂主的靳舒馨等优秀学子。近十几年来,枣庄三中为清华北大输送了158名优秀学生,本科升学率2020年突破了百分之九十。

走进枣庄三中,走进这所齐鲁名校,走进这个未来教育的“理想王国”。

枣庄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6年,为山东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平安和谐校园”。学校设立市中、新城(枣庄市实验中学)两个校区,共占地8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米,在校学生6218人,在校教职工614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这是我们老祖宗对教育目标最早的诠释。”校长樊兴举笑着说道。学校一直践行当代教育家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思想,传承着韩愈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育理念,樊兴举反复強调:“传道永远高于授业,育人永远胜于教书。”这也许是这位“中国好校长”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把握。···【查看全文】

04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作者 王光警

老楼依旧,古树依然。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百年名校,与时俱进。感恩先贤,激励后昆。这是《读者》杂志对滕州一中的评价。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滕州一中从民国走来,在战火中延续,历经百载风雨。建校一个多世纪,一代又一代一中人,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敦品励学,孜孜以求,营造了四次发展飞跃期,先后为社会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声名远播的齐鲁名校,成为鲁南人民心目中璀璨的教育品牌!

一所山东省属重点中学——滕州一中,深度探访这所在历史中孕育的百年名校,体悟其优质教育背后的“灵魂”。

历史上,滕州素来有“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英才辈出。从孟尝君养士到滕文公问政,从奚仲造车到毛遂自荐,从科圣墨子到工匠祖师鲁班,从九省通衢到全国百强县,7300年的北辛文明,随着荆河流淌奔涌。滕州一中,就是滕州历史长河冲刷、砥砺出的一块瑰宝,一个放飞梦想的地方。

滕州一中创建于1913年,其前身是美国人狄乐播创办的新民学校。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占地503亩,拥有行政班167个,教职员工796人,在校学生8700余人。

走进一中,迎面会看到一面大理石墙屏上镌刻着金色大字“跨过那站着的前人”,刘春雨校长说:“这是深深扎根在每个学子心里的滕州一中校魂,体现了一中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查看全文】

05

为新城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作者 骆佳琪

枣庄市实验学校校长孙飞将“爱与责任”作为自己二十年从事校长初心不改的重要原因。北宋张载在《正蒙·中正》里提到“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因此,孙飞认为一个校长首先要爱学生,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把全部的爱都献给学生。

枣庄市实验学校刚建校的时候,孙飞就一直坚守“为新城人民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办学初心,十年时间先后呈献出三所配套完备、设施先进的国内一流学校,创造了枣庄教育史上的新速度、高质量,为枣庄新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教育努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践行着“为社区提供最有效的教育平台”的办学使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去。”这是孙飞校长一直坚持的一句话。

对于校长来说,教育是责任、是担当。一个校长应该心系桑梓胸怀天下,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办学校、办教育。“既然走上校长岗位,众多家庭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那就应该,为国育才恪尽兴国之责,为民育子倾注心中大爱。”孙飞感慨道,“这二十年的校长工作经历,让我感受到校长岗位是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压力很大的工作。”

做一名好校长还要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教育情怀,履行校长的使命与担当。

做一名校长要将校长的职业价值观与个人的生活价值观紧密结合,深刻理解和认同校长岗位的特殊性,凝练对校长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在对校长专业的热爱、理解中,虽然校长工作辛苦,但是同样享受校长工作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孙飞说道。···【查看全文】

06

做深耕教育的实践者

作者 冯亚楠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教育二字,对他来说是永远不变的责任和使命。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成长蜕变、求索创新。他坚守于此,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带领北辛中学领导班子砥砺前行;他执着于此,以求新求变的勇气、高屋建瓴的眼光,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追求卓越的教育情怀,执着坚守的教师精神,孔凡海成为北辛中学的坚强脊梁,带着所有北辛人在教育的路上幸福追梦……

一程杏坛风雨,一程锦绣春晖,一程收获辉煌。

有孔凡海校长的地方,就有温暖,就有明确的方向。孔凡海有着一份沉甸甸的履历——1989年走上工作岗位,2009年担任校长,已经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了整整31年,这位履历丰富的校长,把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也使得他对教育饱含深情。

“30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懂得,教育事大,投入在兹,尽享育人之乐。”谈及从事教育,孔凡海是幸福的,似乎有一束光,照亮着他砥砺前行的路,他的那种温暖、亲和、努力、有见地,质朴的生命元气扑面而来。

这些年来,孔凡海校长的教育生活似乎都在诠释生命的超越,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从一名校长到优秀校长、名校长,他在几种角色中不停地转换,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自我超越。他常常说,学校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其实他每一段的教育经历,都是为了与学校一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教育情怀进行释放。···【查看全文】

07

实现教与学的双重幸福

作者 申君毅

打造幸福的教育生活”是于伟利一直以来坚守的办学理念,在她的个人专业和学校办学中,一直以“使儿童成为幸福的人”为教育愿景,以“幸福+”教育思想为指导。期许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丰富而优雅、轻快而活泼”的校园氛围。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崇高事业,从教26年里,于伟利将“幸福+”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探索的始终,引导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人格独立、素养提升成为可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求知欲和生活态度,并形成幸福的感召力,影响自己,带动他人,引领每个人都能以饱满的幸福感去传递正能量。

快乐的老师身边一定围绕着一群更快乐的孩子。

朗朗的诵读声中,于伟利带领着孩子们在清晨领悟至圣先师、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和谆谆教诲,稚嫩的孩子们用心领略着中国上下五千年优秀的文化魅力。

小时候父亲是一名快乐而充满激情的小学教师,在于伟利的回忆里父亲对工作和生活孜孜不倦的热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94年毕业后,她怀揣着对教育的向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师范学校。直到今天,于伟利也从未后悔当年选择一名人民教师的决定。

“要让学生喜欢一门课,就应该让他们喜欢上授课的老师。”26年的教学经验,让于伟利懂得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运用课内外知识让每一位孩子爱上学习。回忆起人生的第一堂课,于伟利至今都难以忘怀。站上三尺讲台,手边是精心准备的教案,看向讲台下几十双期待而又崇敬的目光,瞬间就点燃了于伟利的教育激情,让她想把所有的知识和快乐都讲给他们听。···【查看全文】

08

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成长负责

作者 龚凡畅

高庆堂,是一位有趣的老师,他讲的课也十分有趣。他为人亲和、语言幽默,每当他踏入课堂,他的学生总是满怀期待。

高庆堂不仅讲的一堂好课,还有一手山东快书的绝活。“打竹板,走上台,谁听节目快快来。”他时常在他的思政课上将竹板打的啪啪响,引得学生兴趣盎然,这是他的一面;有时他也会给学生讲一些故事,甚至不惜揭开自己的伤疤展示给大家,这是他的另一面。

在高庆堂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中,我们也相信能看到有一天,他埋下的每一颗希望的种子,都能长成学生心中希望的样子。

高庆堂很喜欢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学生离开学校多年,把所学的知识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这就是终身教育,也是高庆堂一直追寻的教育。为此,高庆堂提出了“只有超越考试之上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但这并不代表高庆堂对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他认为,要超越考试,首先就要正视考试。

在“只有超越考试之上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庆堂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量课程资源的整合工作,试图通过对学生认知习惯的摸索,建构出适合学生的,同时满足教学和育人的新型课程。

高庆堂说:“我打破原有教材的篇章结构,实行主题性大单元课程,利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我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排列顺序,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主体,围绕主体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知思维,这种整合不仅有利于高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