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上海,是如何变大的?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不一样的上海,是如何变大的?

作为中国TOP2之一的上海,市中心的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令人叹为观止。但和北京的昌平、通州等地经常在互联网上刷存在感不同,上海的郊区知名度远没有市中心高。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上海只有浦江两岸发达地区,而没有广阔郊区腹地的错误印象。

谁说上海很小家巴气的啊?

其实上海的郊区并不小,全市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多平方公里。虽不能和北京这样的巨无霸城市相提并论,却有着自己紧凑统一的城市节奏感。

但上海从一座县城走来,可不是一出生就这么大的。经历过数次成长蜕皮的上海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并且大有继续向西扩张的意向。

中古重镇大上海

上海在地理上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太湖平原向海洋的延伸。但它的形成远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样是一件极为晚近的事,在西晋时,这里就已经有了很成规模的人口聚落。当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海洋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运输和贸易,而是提供渔业资源。整个东南沿海,“以海为田”的远不止闽人,太湖平原最东端延伸处的居民也不例外。

市中心还是在海里,好像除了捞鱼也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了

既然能够成为渔村,就有成为港口的潜质。一旦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以及航海技术得到了资本和人才的加持开始发展,上海附近的航运属性就被开发出来了

不过那时候的上海仍然是一座严重依附于太湖平原的港口,缺乏构成一个独立经济区的条件。这主要还是因为长江当时还没在东侧淤出足够的陆地,上海还没有形成一座独立城市的地理基础。

现在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居然全都泡在水里

不过这一点很快就会得到改观。

到了元朝,随着长江造陆运动的进展,上海的箭头形状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岸线也越来越往东扩展。这时候的上海,拥有了足够的耕地面积和人口盈余,可以提升行政级别了。元朝人设置的上海县,从行政上确定了上海的地位,而过去上海地区的上级领导华亭县,也撤县设府,被提升为了著名的松江府

元朝上海呼之欲出,只是崇明岛还只是两个沙尖尖,很快就会自我膨胀的

元朝时期的上海县城能够管控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大致上就局限在黄浦江以西的江左拐弯处。选择这个拐角设置县城,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有着避开“反弓”的风水学依据,事实上则是为了在水文上避免城边陆地被河水侵蚀的危险

陆地侵蚀就去侵浦东吧,浦西寸土寸金

这座老城并没有成为遗迹,而是伴随着上海的成长经历了不断的翻修和维护,一直延续至今。上海老城厢最重要的景点城隍庙附近,就是过去的上海县城。而这座城市依靠着长江淤出的大片平原农田和靠近东海的渔业航运业优势,已经是一座比较重要的城镇了。

不过由于只是一座县城,而且远离当时江南的财富中枢苏州,明代的上海县城还只是一座周长五公里的小城。要说起上海的第一次剧烈城市化和扩容,还得等到百年前风雨飘摇的时候。

农业时代,这种农业、渔业、商业、人口俱佳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宝地

图为太湖沿岸

被列强拓展的领土

外国列强叩门而入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是巨大的羞辱,但对那些被他们选中的城市而言却是发展的良机。

1843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作为开埠港口向英国人开放。两年后,觉得在上海县城做生意处处被中国官员为难的英国人,提议在上海县城北侧开设专供英国使用的租界

本来驻守县城的中国官员就对外贸协定、外交条约等西方的那一套不甚了了,听闻英国人主动提议搬到城外的乡下自然很快允诺。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国际法的框架里,这是主权转交丧权辱国的大事,也没有想到,这会成为上海一个小县城不断向外扩张的源头

英国人要到的第一块租界,在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接口处,具体区域是在今天的黄浦江、北京东路、河南中路、延安东路围成的方块里。这片区域成陆时间不久,而且位于江河交汇之处,水文上有些不稳定,对于上海县的官员们来说价值不大。

只要不在县城里闹事,你们想哪能就哪能

但同样的地理条件,在英国人的眼里就价值连城了。苏州河上的小舟可以将英国商人的影响力扩展到太湖平原的东侧腹地,靠近黄浦江的水运条件则能够让英国商人很轻松地进入长江,进而进入东海和大洋。商业和农业用地的思维差异,就这样在上海被中英两国的官员们明显地区别开来了。而如果把英国租界算进去,此时上海的城市化面积翻了一番

由于两江交汇处的商业价值太大,很快这里又吸引了美国人的注意,他们也想在这个水上十字路口分一杯羹。但是由于苏州河南侧明显已经成为了英国人重点经略的对象,美国人就只能跨过苏州河,在北岸建立自己的基地。最早是在今天的虹口,美国人开设了租界。很快英美两个租界就合二为一,成为了著名的公共租界。

英国有的美国也要有

外国列强当然不会乖乖地满足于原有的租界面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洋行和与之有利益关系的中国人进入了租界,租界扩张已成必然之势。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像竞速一般在苏州河沿岸疯狂修路,并且借着修路的名义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再扩大,象征着西式城市的租界也因此越来越大。

后来法国说我也要有

到1914年,公共租界的面积已经达到了4.7万亩,远远大于仍然保持着原有大小的上海县城。不仅晚清政府无可奈何,新生的国民政府也只能默认这种国中之国的存在

租界大了木老老,已经远远超出县城的控制范围了

但这也是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相对于老城厢里的本土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方式,外国殖民者带来了更加科学、更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狭义定义中的摩登上海,即今天的黄浦、静安(已扩并)、徐汇北部、长宁东部、虹口南部等地区,也就是老上海口中的“上只角”就此形成,堪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典范。

这才是大家印象中的上海

当然包裹着这些以租界为核心的“上只角”的,是脏乱差的“下只角”。鲁迅如此描述这个混乱的城市化外围地区:“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

然而无论如何,上海已经远不只是用一个镇子或是老县城所能概括的概念。它开始疯狂生长,走上了越变越大的道路。

苏嘉入沪

1927年,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 ,这是上海在行政上的又一个进步,从江苏省完全独立出来了。不过这个时候的上海还不够大,仅仅囊括了老城厢和租界, 面积不到600平方公里 。周边的县乡仍然处于江苏管辖之下,是一个 经济孤岛 ——正如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上海苏州河以南的租界成为了沦陷区的经济孤岛一样。

没有足够大的行政区划,严重影响了上海的城市扩张和发展。 那时候的上海市政府,就已经有了疏导落后产能,希望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设置更多高端产业的意识。事实上,没有自己的农地,周边居民属于不同行政单位而难以进城等问题在抗战时期严重影响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很怕重蹈覆辙。

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后,上海的扩编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上海曾经是 庇护中共中央多年的福地 ,也是当时受到国际封锁的 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对外窗口 ,扩张势在必行。

上海重要景点中共一大会址,后来就跑到嘉兴的船上去了

因此1958年,中央决定将江苏省上海(一个很迷的行政区划,范围主要是闵行、徐汇南部和长宁西部)、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共 10个县划归上海市 ,让上海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10个县距离市中心确实有些距离,以至于当地老本地人在提起市中心时,还会用 “去上海” 这样特别生分的说法。

来自郊区的小伙伴举个手,结果在人数和气势上已经把市区吓尿了

而这10个县的加入,也让上海在面积上瞬间膨胀了起来, 由原来的618平方公里扩张到了6340.5平方公里 ,在个头上有了一座大城市的样子。

不过由于这些县城与上海合并的年数不长, 经济依附程度不高 ,大多拥有自己的一套工商农住体系。比如嘉定以汽车工业立身,宝山为重工业区,奉贤金山是化工区,而松江更是整个 自成一派,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与市中心分庭抗礼

这些外围区域参与上海市中心的 分工不足 ,大概也是上海的郊区知名度远不如有明显功能分块的北京郊区的原因。

但既然周边近郊参与城市分工的动力不够,自然会有 外部的有志者 加入。

上海的西北边界推进到了浏河-陆渡-花桥-石浦-淀山湖一线,在条线的背后, 苏州东部的太仓和昆山两地早就已经在精神上成为了上海的一部分 。尤其是昆山,凭借11号线方便的交通与上海市区完成了一体化,变成了 上海的睡城 ,扮演着北京昌平的角色。(同时带来了当地房地产和工业的投资热潮)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是世界上单线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

苏州人大概对此并不会表示不满,毕竟上海最早的华商辉煌,就是由他们的祖先和宁波人一起创造的。而且 苏州人早就做好了用一根城际轨交,再把昆山和市区连起来 ,间接彻底连入上海的准备。比起广佛一体化更快速、更彻底。

苏州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弟了

而在 西南方向 上,驾车通过石湖荡或者亭林,就能轻松进入 嘉兴嘉善 。西塘乌镇等地早就是上海人玩腻了的景点,嘉兴也很期待能够凭借江浙沪交界处的地理优势, 更深度地嵌入上海的棋局 。只不过上海毕竟是苏锡常的延伸,经济中心也靠北,要影响到南方的嘉兴还有一些时日。但这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在逐渐吸收稳定了近郊以后, 一个囊括了苏州东部和嘉兴的大上海 ,其实已经近在眼前了。

真的眼看就要大得不要不要了

不一样的上海,是如何变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