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战略下的上海青岛:现代服务业重塑新格局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双循环”战略下的上海青岛:现代服务业重塑新格局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势严峻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内部条件,也要求中国必须主动求变。

而履行国家新战略的支点,一定会从中国城市群中脱颖而出,毕竟加速地区结构的升级,可以为加速内需循环创造重要条件。面对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谁赶上这拨快速发展列车,谁就掌握了新战略下破题的主动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人口、资源等要素一定向大城市集聚,而大城市在各项资源趋于饱和时,势必会向与自己联动紧密的城市倾斜,这里指的可以是同处在一个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也可以是和自己发展互动频繁的伙伴城市。尤其是后者,近年来中国现代化交通建设速度迅猛,大中型城市间的时间距离被不断拉近。这样也为内需的重新配置创造条件,随着内循环为主导的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发布实施,城市间内循环在空间上的循环互动发展时机,变得日渐成熟。

例如一个月前,围绕现代服务业,密集展开的上海与青岛合作联动。就是一个履行国家战略、率先破题的积极信号。

追逐上海:青岛找到了融入新战略的发展风向

6月28日,青岛派出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51名,他们前往上海浦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复星集团等18家沪上名企、机构,实训时间为两个半月。王清宪在送行座谈会上强调,实训干部要拜上海的企业、机构为师,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上海场景,讲好“青岛故事”“实训故事”,虚心当好上海的“学生”,做好青岛的“形象代言人”。

7月7日,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领青岛市党政考察团一行来到上海市,在考察调研本地名企机构的同时,还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长龚正举行座谈。围绕现代服务业,双方都表达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各领域合作对接,共同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的新期许;第二天,在上海举行的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上,青岛各区市、功能区等与当地企业机构签署了2个战略合作项目、21个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356亿元。

“双循环”战略下的上海青岛:现代服务业重塑新格局

对此,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推动城市南北区域均衡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而在战略上被中央赋予重任、在区位上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独特优势的青岛,想要融入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势,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此获得更广阔的空间覆盖力,更优质的资源配置能力,这一点,服务业占GDP比重72.7%、服务业对税收贡献超70%的上海,十分值得借鉴。面向未来,希望上海在服务全球发展之际,能够把青岛作为发挥辐射作用的重要中转站,并以此更有力辐射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双方携手为推动南北、东西的大循环做出更多贡献。

受王清宪书记邀约,由上海知名企业家、智库和媒体代表所组成的沪上代表团将于8月14日-15日造访青岛,通过参加“沪上媒体·智库·企业家看青岛”活动,进一步加深沪青两城的互动合作。显然,履行“双循环”国家战略,做上海内循环路线上的支点城市。已经成为率先行动的青岛,融入国家新战略的发展风向。

沪青“双循环”发展积淀雄厚

虽然两城因百年前并列“上青天”而结缘,但百年来,上海与青岛互动发展的机会,并不多。随着国外时局的变化和国内新机遇期的到来,为沪青再续前缘打开了一扇深度合作的窗口。

先看上海,对外它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面向全球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 对内GDP已突破3万亿元,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三产领域高度发达,人口企业投资等各类资源集聚度惊人。

今年上半年,上海现代服务业稳步复苏,部分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全市金融市场成交额1068.5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4%,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末增长11.0%;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20万亿元,增长5.5%。另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6.7%,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5813.91亿元,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3.2%,占全市的比重为95.3%等。

“双循环”战略下的上海青岛:现代服务业重塑新格局

面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强劲实力和各类资源倾斜的机遇,求贤若渴的青岛,已经展开追逐。

青岛对外是国家“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今年更是与德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共同打造“国际客厅”,蓄势待发、汇聚全球资源赋能城市发展。对内则是国家东部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山东经济中心城市和胶东经济圈核心城市,超万亿的GDP体量仅次于京津位列“北方第三城”,更加注重工业赋能和港口经济,诞生了一批制造业名企,拥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而山东港口青岛港更是位列全球第六大港口,航运发达。

今年上半年,青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0.1%,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服务业运行由负转正。分行业看,35个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实现增长,比一季度增加4个,增长面为45.7%。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发展逆势上扬,增长21.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7.3%;6月来,青岛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3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314亿元,均增长15.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显著,增长12.1%, 高于全市平均10.3个百分点,占比达28.1%;对东盟、欧盟(不含英国)分别增长23.1%和8.1%等。

重塑城市格局

成为加速中国“双循环”的催化剂

可以看出,上海与青岛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对外同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城市,典型的对外开放型城市,外贸实力雄厚、港口经济发达,均具备履行“外循环”战略的积淀。对内城市经济结构都依仗三产服务业,上海占72.7%,青岛则首次突破60%,达到60.9%。同时各自引领城市群前行,上海引领的长三角无疑是当下中国实力最强大的城市群之一,而青岛所在的胶东城市群,虽然在规模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下来可以通过沪青联动,借鉴上海经验,加速胶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在大方向上也可成为加速我国“双循环”战略的强力催化剂。

所以,国家战略虽然强调内需大循环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需循环,还是希望内需循环能够加速外需循环,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上海与青岛无论是自身经济特点还是具体表现,都证明了是具备成熟内外循环发展条件的中心型城市,不同的只是在于经济实力与带动辐射力的大小之分。

“双循环”战略下的上海青岛:现代服务业重塑新格局

就像王清宪所言:“我总感到青岛的城市意韵与上海有很多的一致性。虽然横隔长江、地处南北,其实青岛离上海并不远,特别是历史文化经济上的渊源更紧、更亲,一如黄海连着东海。”

如今,沪青两城正在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方位的资源互动,让上海与青岛在国家“双循环”战略下,逐步达成现代服务业赋能城市格局重塑的态势。进而为中国城市群实现内需与外需双循环相互促进,贡献有章可循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