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短缺,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背后的隐忧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年轻人短缺,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背后的隐忧

9月21日,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公布。

本文转载自/青记(ID:tsingnotes)

撰文/青记君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城(按城区人口数排序)。

特大城市共14座,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按城区人口数排序)。

具体来看,青岛排在第八位,是山东最大的特大城市。

要知道,根据2020年年底住建部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在特大城市中,青岛城区人口规模为529万,位居济南之后。

经过七普更加准确的人口统计后,青岛城区人口601万,反超济南588万,两座城市依然咬得很近。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份图表中暴露了青岛两个比较大的隐忧。

一是年龄结构问题。

在7个超大城市和14个特大城市中,青岛15到59岁人口占比只有64.31%,仅高于济南、大连和重庆,而占比最高的东莞这一比例为81.41%。

青记此前多次表示,山东年轻人外流,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要付很大责任,现在来看的确如此。

简单说就是,青岛不仅缺人才,而且是缺年轻人才。

这段时间,经常有企业负责人向青记反映面临着招工难问题,招聘职位放出去一两个月,都不见几个人来投简历,而且薪水给的并不低。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青岛本地的人才存量很可能已经过低。

青记此前在《 青岛人口结构危机释放出的危险信号 》中就提出,从相关求职数据和分析来看,对青岛“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处于’下降通道’”和“高学历毕业人口增长滞后”的分析得到了部分验证。

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2020年3月发布的《2020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疫情之上,机遇何在》显示,关于重点城市职场人平均年龄的调研中, 青岛平均年龄33.6岁,居全国第五,从中不难看出青岛年轻人求职者数量不占优势。

这份报告分析,“城市中职场人的年龄,也反映着城市人才的活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北方城市的平均年龄整体偏高,整体上不难发现,年轻的职场人在城市选择上,更倾向于珠三角地区和南方城市。”

其实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产业留人。

青记一直在文中说,希望青岛能在产业层面引来一个个可以真正汇聚人才的具体项目。

稍显遗憾的是,青岛这几年光有平台思维,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开了一场又一场大会,却不见高质量的项目和企业落地,也就没有办法通过产业留人。

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产业,一个是新能源汽车,青岛2019年提出要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一个是一个是工业互联网,青岛2020年提出要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这两个行业青岛人才储备如何呢?

新能源汽车人才储备前十中,没有青岛,这个应该在意料之中,喊了两年全球最大,除了一直在争议中的奇瑞,青岛依然没有招引比较好的新能源汽车项目。

数字化人才存量排名中,青岛位列第18,跟青岛热闹的工业互联网推进阵势并不相符。

第二个问题是城区人口少,反映的是新城配套不足问题。

青岛常住人口1007万,但纳入城区人口的数量为601万,占比仅仅为60%左右。远低于西安、南京等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的认定是以城区人口为依据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对于城区人口,国家统计局给出了明确标准——

城区人口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镇。

也就是说,城区人口并不是市辖区人口的简单相加,各区、市镇乡人口并不包含在内。

青记此前在《青岛通勤成本高昂背后的城市扩张和交通配套错位》中曾指出, 青岛通勤成本高昂,很大程度上是青岛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没有跟上城市和产业扩张步伐的现实,产业和就业人口转移到了离主城区较远的重点功能区,但交通没有跟上,拥堵成了常态。

一直以来,青岛的经济中心都在沿海一带,但过去十年,在腾笼换鸟政策之下,青岛的城市发展框架拉大,经济重心开始转向西海岸新区、上合示范区、高新区、蓝谷等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在承载了青岛存量项目转移和增量项目落地的同时,也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力区域。

不过,由于相关功能区的居住环境、商业设施、教育医疗等配套没有跟上,所以大部分人仍然居住在主城区。

连接主城区和这些重点功能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无论是轨道交通还是快速路,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道路拥堵成了常态,通勤时间居高不下。

从青岛重点发力的几个功能区来看,上合示范区、蓝谷等青岛重要的功能区,各种配套都存在问题,所以下班之后立刻显得人烟稀少。

而像高新区等区域,这几年配套明显改善不少,教育、商圈等配套不断完善,但又面临着交通配套问题。

比如落地高新区的腾讯内容产业项目,招聘岗位不少,薪资待遇也不错,但依然面临通勤压力大问题。

其实,这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中暴露的青岛年龄结构问题和城区人口问题,本质还是年轻人吸引力的问题,也是城市活力的问题。

其背后也需要青岛转变思路,需要更加务实,更加追求能带给城市带来真正变化的工作,尤其是老百姓获得感强的领域, 比如能增加多少就业岗位?工资提高了多少?能吸引多少年轻人来青岛工作?

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持续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

本文转载自青记(ID:tsing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