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党代会时间敲定:城市五年,怎么变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青岛市党代会时间敲定:城市五年,怎么变

党代会的召开,是地方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要事。

4月8日至11日,青岛将正式进入“党代会时间”。而此时的青岛,正处于重要的战略窗口期。

对内,城市发展新动能亟待激活,各区市发展定位需要厘清;对外,面对城市主政者立下的“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的期许,青岛又该如何一一兑现这些目标?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都在等待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来做一一回应。

青岛市党代会时间敲定:城市五年,怎么变

在全市

对内如何激发潜力?

当下,摆在青岛面前的机遇,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

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RCEP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赋能,为青岛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契机。甚至从全国层面来说,青岛落地的国家战略数量都排得上号。

在这些重要的平台上,青岛该如何用好政策红利,充分激发区域发展潜力,对于青岛未来发展走向,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青岛的发展将更加聚焦有效需求,以实干求实效。具体到十区市,需要结合发展实际,分类施策。

作为传统主城区的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是青岛市正开展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主战场、主阵地,如能借助此次攻坚行动,焕新发展面貌,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存量资源,提升发展潜力。

而作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新区的西海岸新区,是青岛区市的发展龙头,也是全市经济的“稳定器”,面对山东省“全面提质”的期待,西海岸新区迫切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实现突破。

城市北部的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当下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在城市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需要这三个区市展现更大的担当与作为,提升青岛经济发展活力。

平度市与莱西市,在被明确为“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后,要放大自身后发优势,一方面需要在经济发展层面实现突破,为拉开“大青岛”城市框架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自身在胶东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剑指实现“内联外通”。

从青岛市层面看,2021年随着市北区以及崂山区GDP首破千亿元,目前青岛已有7个千亿区市。而平度,在16年来首次跑赢全市增速大盘的背景下,距离突破千亿的目标,指日可待。

未来五年,青岛十个区市GDP能否全部突破千亿,作为经济领头羊的西海岸新区,又能否达成6000亿元的目标?也陡增外界对于党代会报告的期待。

另外,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城市治理、不可不提。面对新一轮来势汹汹的疫情,强如上海深圳,都被迫按下“暂停键”,横亘在超特大城市面前的公共应急处理能力,就像阿喀琉斯之踵,随时会打乱城市既定的发展节奏。

虽然说在这一轮疫情中,青岛的处置还算及时迅速,但上海和深圳的遭遇,同样也该为青岛敲响警钟。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同样也要在精细化治理方面做到位。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疫情发展形势仍难言明朗,哪怕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至少不可“一失万无”。

因此,报告中围绕城市治理的相关内容,青岛将如何规划,又该如何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想必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全省

如何当好经济龙头?

除了上文提到的国家战略,海洋也是青岛的优势。

此前,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在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时强调,要坚持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综合优势,加快建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

引领、现代,或将成为青岛接下来发力海洋的关键词。尤其是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方面,青岛并不缺好的科研机构与平台,如何让这些机构与平台愿意留在青岛,并发展得更好,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无独有偶,在《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到要“着力提升青岛市龙头引领作用”。

显然,对于要在全省勇当龙头的青岛而言,海洋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且作为一座“向海而兴”的城市,青岛市党代会报告中的“海洋”元素必然少不了,而除了此前多次提到的港口、功能区外,期待着新的五年,青岛在海洋领域能够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路。

海洋之外,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关于“推动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一章中提到,要提升胶东经济圈,以青岛为龙头,辐射带动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四市一体发展。

而近期出台的《关于印发2022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将构建济青陆海发展主轴、青威日沿海发展轴、青烟综合发展轴,打造青潍临港临空产业带、青日海洋经济带、青烟威先进制造产业带,推进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海阳、莱阳、乳山等率先同城化发展。

同时,将以毗邻区域融合增强都市圈辐射力,青岛将支持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昌邑—莱州绿色化工联动区、黄岛—五莲临港产业联动区、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联动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青岛中心城区与海阳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通达。

青岛面向胶东经济圈发力的态势,已显而易见。

事实上,随着都市圈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地都市圈建设明显按下加速键。尤其是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那么,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经济圈,有机会跻身“国家队”吗?我们期待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找到答案。

在全国

如何争先进位?

城市发展不仅有个性,同样也有共性。

亟需在全国坐标系中找到自身位置的青岛,不妨看看两个最熟悉的竞争者:宁波和无锡。透过这两座已经召开党代会的城市,他们的党代会报告,对于青岛就有借鉴意义。

宁波提出,要经过五年努力,加快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国际开放枢纽之都、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全国文明典范之都、城乡幸福共富之都、一流智慧善治之都。

无锡市党代会报告则提到,要致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现代气派新都市、现代生态新环境、现代生活新家园、现代文明新典范、现代治理新样板。

不论身前的宁波,还是身后的无锡,在今后五年重点目标上,排在首位的都是产业,或者更进一步说,就是实体经济。

的确,去年前三季度青岛曾与宁波近乎于“如影随形”,但在全年成绩上,又被拉开不小的差距,而紧随其后的无锡,同样也缩小了与青岛的差距。

问题正出在实体经济上。2021年,宁波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97.2亿元,同比增长9.8%,同期青岛仅为5070.33亿元,同比增长也只有6.9%。

好在近年来,青岛发展重心又回归制造业领域。“十四五”规划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重新成为青岛主要经济指标,党政“一把手”在召开会议、区市调研、会见客人时,也多次提到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

同时,青岛也通过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方案等,加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形成比较优势,意图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因此,在党代会报告中,从顶层规划到细化部署,青岛将如何做好实体经济的文章,注重“量”的同时,兼顾“质”的提升,在与宁波和无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城市主政者势必也是一道重要考题。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宁波、无锡在党代会以外的其他场合,都提过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的目标,且宁波还提出在排位上,要进入全国前10名。

城市之间的竞争,向来不会一团和气,不能一边等着别人放慢步调,一边自己慢慢悠悠地往前赶。

宁波无锡提出的两万亿“小目标”,对于要在全国争先进位的青岛,都是实打实的压力。

还是那句话,愿青岛丢掉包袱,把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