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
日前,2022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和百强新城区榜单揭晓,青岛5城区榜上有名。
城市心观察第862期
撰文/高涵
审校/于莹
全国百强主城区、新城区榜单出炉
11月29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区)等榜单发布。榜单由稷夏智库受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指标体系编制而成。
其中,在对地区生产总值350亿元以上的新城区和700亿元以上的主城区综合竞争力指数测算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全国百强主城区和全国百强新城区榜单。
图片来源:稷夏智库
先看百强主城区,一线城市霸榜前十,江浙粤优势明显。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夺得前三甲,除天津滨海新区外,前10强其他主城区均属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从省域份额分析,百强榜中共有21个省份的主城区榜上有名,江苏、浙江和广东主城区竞争力最强,分别占16席、10席和9席。上海百强主城区数目也高达8席,而北京只占4席,且全部都位列前10。相比上海,北京主城区发展略显不均衡。
山东共有7个主城区入选,分布在山东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城市——青岛、济南和临沂。其中, 青岛独占4席,成绩亮眼:黄岛区排名全国第12位、山东第1位,其他三个入围城区按排名依次为市南区(30)、城阳区(63)、市北区(72)。 济南历下区、历城区,临沂兰山区上榜。
图片来源:稷夏智库
再看全国百强新城区,分布17省份,江苏和广东新城区发展优势明显,分别占19席、17席,西部地区新城区发展略显滞后。
山东有6个新城区上榜,济南章丘区和莱芜区占两席,青岛即墨区、济宁兖州区、威海文登区、烟台市蓬莱区各占1席。 其中即墨区(25)排名最靠前。
“全国百强城区”的青岛元素
百强区榜单的亮点,主要反映出的仍是城市城区在坚持市场动能的基础前提下,是否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涉及实体经济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方面。
在2022年全国百强主城区榜单中,一线城市几近霸榜头部前15位,青岛市黄岛区以全国第12位的位次直逼前10强。
作为“山东第一区”,西海岸新区今年完成了一个季度生产总值迈过一个千亿门槛的成就。前三季度GDP3436.75亿元的成绩,在全省16地市中可以排到第七位。
这里制造业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创新活力足。船舶海工、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势头猛,全球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等高端装备走向世界,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藻加工基地和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齐聚。
在抓牢海洋和开放特色和优势同时,西海岸新区全力布局芯屏等新兴产业,吸引京东方、青岛融合光电、富士康半导体等一批引领性企业落地,加快打造千亿级“芯屏”产业集群,青岛光电产业园总投资达475亿元。
再看传统主城区,前三季度,市南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重回区市前三甲;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8个现代都市产业园区集中开工;新登记企业增速连续6个月全市第一;储备项目数量、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较同期翻番。
招商引资“蓄活水”,市南区强化顶格招商、顶格督导,区领导担任各产业链“链长”,成立招商专班,精准招引产业龙头项目;用好“招创投、创投招、创投投”打法,以金融工具和资本手段招商引资,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市北区前三季度新开工纳统项目数量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0%,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6%,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0.6个百分点。随着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持续推进,其作为主战场、主阵地发展潜能正不断释放。
今年,世界首个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城阳区成功试跑,而城阳区不但培育出了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孕育了大批“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A股上市、准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5家(境内上市),位居全市第一位。
主城区强势发展,后发优势明显的新城区也在加速崛起。在全国百强新城区榜单中,即墨区位列第25位,领衔全省。
前三季度,即墨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一方面,即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77家;瞄准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链,目前已形成四大整车龙头带动,涵盖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个城市拥有强区数量的多寡、位次的高低,是衡量区域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尺。青岛在全国百强主城区、新城区独揽6席,且排位靠前,背后既有城区自身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影响,也离不开青岛的全局性战略谋划和通盘考虑。
城区未来发展的启示
根据研究,2021年,全国百强主城区和新城区GDP总额分别达到214152亿元和12912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分别为18.7%和11.3%,均高于全国百强县(市)的9.9%。
市辖区主要是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百强区强支撑强引擎作用突出,高质量高效益集聚态势明显,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1年3月1日,青岛市公布《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把城阳区列入主城区范围。
2021年下半年,在《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青岛主城区范围又有了变化。“一主”指东岸-城阳-黄岛,共同打造更高能级的主中心城市,都市区综合服务中心;“三副”指胶州、即墨、胶南,打造都市区副中心城市,承担都市区专业化高端功能。
结合全国百强城区榜单,以市南区、市北区为代表的传统主城区,包括黄岛区、城阳区在内的新主城区以及新城区即墨区,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肩负不同的战略定位,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局面。
青岛市党代会报告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坚持“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统筹市域一体发展。
以环胶州湾都市区为核心,引领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围绕环湾都市区,推动董家口港城、蓝谷新城加快建设,姜山、南村等新市镇速成规模,形成等级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镇组群,构筑面向胶东、辐射半岛的城镇发展轴带。
未来,青岛各城区将坚定围绕各自的定位、优势、特色,实践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联动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不断为大青岛发展打开新空间。
不过,无论是全国百强主城区还是新城区,中学生占常住人口比重都低于百强县(市)。这一现象的出现,尽管部分由于城区对年轻人口在教育和求职方面的吸引力增大了常住人口基数,但更多地还是反映了城区在吸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方面的门槛较高或能力不足。
此外,全国百强主城区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高达9.73,远高于百强县(市)的5.35,同时百强新城区只有4.78,甚至低于百强县(市),主城区和新城区在医疗条件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未来主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仍需予以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