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公布,青岛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13位,较上年度第16位上升3个位次,两年累计提升7个位次。其中,一级指标“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单项排名第12位,进步态势明显。
据悉,科技部火炬中心基于2021年度169家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调查数据、工作总结、评价调查问卷和2022年度相关事实依据,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评价结果显示,青岛高新区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企业孵化水平、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表现突出。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锚定“高”和“新”的发展定位,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出台硬核政策、搭建智慧平台、提升园区服务等多项举措,打造全新的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青岛模式,助力推动青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上,市级层面创新性成立“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挂帅,青岛市发改、工信、财政等10部门参与,统筹负责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推动全市优质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出台《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青岛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实施细则(试行)》,印发实施《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十四五”发展规划》,建成启用青岛高新区科技成果及产业发展场景展示中心,加快形成“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最大合力。
产业发展上,海洋产业积极承担国家海洋科技力量战略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与智能家电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其中,主园区获批建设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等两个市级产业园,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全市1/2的“链主”企业、1/3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4的营业收入,正在依托康复大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机器人产业集聚全市2/3以上机器人企业,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全国147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评价结果中,机器人产业综合排名居全国第5;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1%,高技术投资占比达到21.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增速全市第一,是全市唯一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的区域。
科技创新上,集聚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17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200家,“复兴号”“蛟龙号”“海燕号”等国之重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园区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国内首家康复产业专业孵化器开园,全省首家创业创投学院投入使用,新获批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省科技企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等次数量占全市2/3, 市级“优秀”载体占全市40%;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上榜科技部“创新积分500”企业总量全国第二,其中初创型企业全国第一,以千分之六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万家注册企业高企占比全省第一,在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启动会、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及全国双创周青岛会场上做典型发言。
创新服务上,主园区全国首创“高新贷”(针对科技型企业提供的无抵押无担保类纯信用贷款,区财政与银行按照8:2比例分担风险),为50家企业贷款1.85亿元,新增3家科技支行,设立3亿元天使母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参股子基金达17支,规模40亿元,增长33%;聚焦“三年集聚十万人才”目标,出台“人才特区”新政,打造教育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品牌,高层次人才、户籍人口加速涌入态势明显,科研助理岗开发工作获科技部发文表扬、省科技厅通报表彰。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共394项行政权力事项委托赋权,承接数量全市功能区第一,启用“政务服务高新区专用章”,做到了“应接尽接”,实现“区内事,区内办”;新启用5家园区企业帮办服务中心,124类事项实现“不出园、秒帮办”,2022年全区市场主体增速超30%。
下一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和“新”发展方向,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目标,以主园区发展引领带动“一区多园”的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创新、人才、产业、开放、改革五大一流高地,加速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努力在全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强担当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