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长来青岛:提前调度、最高规格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延吉市长来青岛:提前调度、最高规格

近日,青岛迎来了一个有些特殊的城市考察团。

之所以说这个考察团特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这座城市本身是个县级市,但因入列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实际上也被赋予了地级市政府管理权限,此次市长带队来青规格颇高;二来,这座城市为此次来青筹备许久,市长还专门主持召开了工作调度会。

3月8日至9日,延吉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贤哲带队赴青岛招商考察。期间,延吉市政府与瑞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嘉年华奥莱(北京)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场签约,签约总额达84.4亿元。

而在9日举行的推介会上,吴贤哲也将青岛近年来的发展称作是“打造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青岛样板’”。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此次招商引资活动,学习青岛的经济发展模式。

凰探第1088期

撰文/庄建成

图片来源:延吉新闻网 李军广 摄

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州委确定的延边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对其提出了“跳出延吉看延吉、立足全省看延吉、放眼全国看延吉,努力在全省县域发展中站排头”的首府标准、首府要求。

公开报道显示,延吉目前重点打造的产业,包括烟草、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以及新能源、医疗康养等新兴产业。

2022年底召开的延吉市“两会”上曾透露出,延吉市2022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增长0.5%。2023年,延吉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的预期目标。

为达成这一系列目标,延吉将重点抓好“五个聚力”,排在首位的则是项目建设。为此,延吉将2023年标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明确要由市级领导带队,主动“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

至于“去哪儿招商”,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的方向: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等地区。

事实上,这并不是延吉今年第一次来青招商考察,但却是规格最高的一次。

图片来源:延吉融媒

2月6日至10日,延吉市副市长王成盛带队赴青岛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洽谈活动,并先后拜访青岛多家企业,而这这些企业也涉及食品、医药、新能源以及医疗康养等延吉重点发展的产业,极具针对性。

透过王成盛的表态可以看到,其相当于为此次市长带队来青“打了前站”。

图片来源:延吉新闻网 翟宇佳 摄

随后,2月27日延吉市长吴贤哲主持召开2023吉林延吉(青岛)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工作调度会,足以见得其对于此次来青招商引资的重视程度。

会上,他一方面部署了招商引资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重点提到加强学习,要以此次推介活动为契机,虚心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之所以选择青岛作为此次招商引资目的地,吴贤哲在9日举行的推介会上点明了原因:青岛是吉商、延商和韩资企业的集聚区,与延吉人缘相亲、商缘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介会的举办地城阳区,也拥有“韩资企业落户最多、韩国人居住生活最多、韩式料理店最多、出访韩国人员最多”这四个“全国第一”,从侧面反映出了延吉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精准度。

此次延吉市长带队来青并明确提出“学习青岛”,可以视作外界对青岛发展成绩的认可。但放在眼下全力拼经济的语境中,延吉来青招商引资,其实同样对青岛接下来“走出去”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方面,青岛在选择招商引资或者所对标的对象城市时,一定要有适配性。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与市长赵豪志带队赴京,期间走访考察了一所高校与两家企业。而在此之前,青岛市长赵豪志又分别带队前往北京与上海,走访考察相关企业与机构。

复盘青岛这几次外出招商引资的思路,可以看到,青岛更注重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同时还在不断寻求与已合作企业的增量机会。对青岛而言,这样的行动无疑是更具有精准性的,同时还能降低试错成本。

但在瞄准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头部城市外,青岛在对标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适当放低自己的眼界,向在特定领域成绩显著的城市多取经。

比如在2021年5月,赵豪志曾带队赴成都考察学习,并重点考察了城市更新的相关项目,而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也成为青岛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青岛从成都学习到的工业遗址保护和再开发等相关经验,也在青岛随后的城市更新建设工作中付诸于实践。

这样的考察学习,青岛应该继续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对于招引来的项目,需要为其培植适合生存的土壤,也就是要有更加优渥的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青岛对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明显拉升,甚至将其提到了与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相并列的“三条主线”的高度。

用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的话来说,就是要“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更大力度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而近期,青岛也对20个市直部门开展巡察,并聚焦于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从区市到市直部门,青岛已然将营商环境的改善列为当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青岛在巨大竞争压力下,发展的紧迫感。

这背后的用意也不难理解:只有营商环境得到提升,才能让企业和项目引得来、留得下,从而真正提升整座城市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