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行动、22条举措争创一流!市北营商环境步入4.0时代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6大行动、22条举措争创一流!市北营商环境步入4.0时代

当前,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作为一场不进则退的持久竞逐赛,赛程越往后,就越考验一座城市突破与创新的能力。

于青岛而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大幕已全面拉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和实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重要一环。

作为青岛市中心城区,市北区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突出,正处于老城区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为积极匹配“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目标,市北区近年来也在不断迭代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指南,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3月31日,市北区召开“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总结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大会。现场,《“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标志着市北区营商环境建设来到了“4.0时代”。

接下来,“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的市北区,也将通过开展“六大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同步实施加强集成改革创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2条措施,实现营商环境、作风能力、发展质量“三个大提升”。

凰探第1097期

全区动员再部署

市北区发力服务升级战场

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就是其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鲜明标签。

对于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市北区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保障。

为做好这项事关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3月31日,市北区召开“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总结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大会。

动员大会上,市北区委书记高健用“三看三有”介绍市北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推进情况:“从整体工作面看,我们有基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从比较优势看,我们有信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从市场期盼看,我们有责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透过其表态,可以直观看到市北区对于优化营商环境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而随着《加强集成改革创新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2条措施》(以下简称“22条”)的同步发布,也表明市北区优化营商环境步入4.0时代,彰显市北区破除瓶颈与阻碍的决心,为老城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按下 “加速键”。

据了解,最新发布的4.0版本以深化作风能力为抓手,以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为主线,从加强政策集成、发力服务升级、强化要素供给、扩大市场开放、聚焦法治护航以及提升功能品质六大方面,持续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日日精进、久久为功。透过市北区此次全新升级的4.0版行动指南,可以看到市北区正靶向发力服务升级战场,以实干为“项目落地提质年”筑牢制度与环境基础。

实干为先

市北区步入营商环境建设4.0时代

一个社会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逻辑是——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资金、项目就往哪里走。招大引强、市场活跃,背后折射的正是市北区备受企业和资本青睐的营商环境。

这一点,在2023年市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了相应的阐述: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20万户;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90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场景,建成6处政务服务分中心,3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就近可办。

同样,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北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定调今年为全区“项目落地提质年”,并明确要重点发力的“五大战场”。其中,服务升级战场就指向了营商环境。正如高健书记所说:“项目能不能‘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机会多、效率高、服务好’”。

围绕发力服务升级战场,市北区明确要持续攻克项目推进痛点难点问题,加强政策创新供给,营造现代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大家感觉到市北服务有温度、有情义。

由此来看,市北区此次迭代升级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指南4.0版本,正是对发力服务升级战场相关部署与要求的深化与落实。

比如在用心用情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市北区强调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项目管家”、“代办帮办”、保姆式服务、“点菜单”式定制服务等举措,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项目前期和关键环节,为项目建设“铺路架桥”,下好服务的先手棋。

而在“22条”中围绕项目落地、建设,亦针对性推出不少举措:建立邮轮港局领导联系服务企业、“三区互融”特色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企一员”、问题协同解决等长效工作机制,全方位、多维度、有重点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举办“问计问需问策”企业座谈会;推动政务服务由单个事项供给向菜单式、主题式集成服务转变;健全“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持续优化“e帮办”平台;制定重点项目落地提质推进管理办法,建立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区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土地供应计划,对重点项目采取土证分离等方式,对项目落地土地应供尽供、能供快供,确保拿地即拿证、拿地即开工……

其中,“土证分离”这一措施将帮助企业有效节省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项目落地与建设的效率,切实增强市北区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

这样的突破与创新,缘于市北区对市场主体获得感的重视。而愈加精准的服务,则足见市北区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市北区第三次党代会也为全区产业发展勾勒出了“2+6”特色产业体系。在“22条”中,也更加注重与全区产业布局的衔接。

如在4.0版的22条措施中,排在首位的是“强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给”,其中特别强调要紧扣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普惠政策与专项政策相结合,制定“2+6”特色产业专项政策,集成招商引资、楼宇经济、新增纳统企业奖励、航运贸易、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发展8个政策88项政策措施,构建起具备比较优势的“普惠+配套+专项”“1+2+N”政策体系。

营商环境的建设,最终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对市北区而言,将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全区产业布局深度挂钩,可以显著增强市北区的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进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当然,作为一个人口大区,市北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情味。在4.0版本中,除了有行动举措上的突破与创新之外,同样也能看到市北区对“人情味”的持续放大。

在升级对企“温情服务”模式方面,市北区将集成打造服务品牌,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理念,创建“营小北”营商服务品牌、“在市北北舒心”政务服务品牌、“温暖人社”人社服务品牌、“楼宇全域管家”楼宇服务品牌、“法助企航”惠企法律服务品牌、“温情市北”企业服务品牌、“北尚英才”人才服务品牌等系列服务品牌,打造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市北特色IP。

伴随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将有助于市北区打造便捷温馨的服务环境,强化自身比较优势。

而正是得益于拉长长板与补齐短板并举的行动,也让市北区能够向着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笃定前行。

一流营商环境赋能

展现中心城区担当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的必然要求。

全国两会闭幕后,青岛召开的“第一会”及首场面向全市的大会,主题均聚焦营商环境。 由此,可以直观感受到青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迫切。

随即,青岛还出台了《关于“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从召开会议到出台行动方案, 这一系列行动的核心,直指 “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而当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成为青岛今年与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相提并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更需要各区市积极响应、主动作为。

作为青岛的中心城区,市北区也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区、民生大区,更是城市更新和产业焕新的主战场、主阵地。做好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工作,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意义重大。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在4.0版本中,市北区除了将营商环境与产业、项目等经济发展核心要素挂钩之外,也持续聚焦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等事关城市品质提升的软实力层面。

宜居又宜业,不仅是一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更是一座城市最长久的生命力。

为此,市北区将“加快城中村改造、公园城市建设,加强道路、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块、零星地块建设停车设施,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围绕低效片区、历史城区、邮轮港区更新,促进腾空土地尽快落地项目,加速西部老城区蝶变焕新;建设台东智慧商圈,推进商圈数字化改造,建设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等事关城市品质提升的内容悉数写入《行动指南》,这表明市北区对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是内外兼修的,不仅追求区域发展氛围的营造,更关切百姓居民的真实需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市北区而言,需要做到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

随着市北区主动扛起中心城区的责任与担当,其对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也将为青岛打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注入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