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 有爱无“碍” 青岛让残疾人朋友同享生活温暖与芬芳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向阳而生 有爱无“碍” 青岛让残疾人朋友同享生活温暖与芬芳

五月的青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一个人身上。

“小康小康,洗手盆下降。”肢体残障人士崔强家最近完成了家庭智能无障碍改造,只需发出语音指令,洗漱的水池台面可以自动升降,崔强生活也变得更加便捷。

在春雨辅助性就业中心,聋障手工艺人杜冬冬耐心地向残疾学员们传授自己的手工艺品制作技巧。尽管身处“无声世界”,但一件件精巧的手工作品,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在市南区法律援助中心,面对听障人士孙秀的法律求助,该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上公益手语志愿者,并借助远程视频联系设备全程手语翻译,让她为自己的权益勇敢“发声”。

这些都是青岛残疾人生活的一个个缩影……

在“平等 融合 共享”的理念下,青岛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越来越多残障人士在爱与温暖中向阳而生,逐梦而行。

弱有所扶,兜牢残疾人群体民生保障

家住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的高先生,因患脑梗瘫痪在床多年,一直没有办理残疾人证。西海岸新区残联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该情况后,主动将“你来办”变为“我去办”,及时组织评定医生提供上门评定服务,很快就为他办理好了残疾人证。

即墨区环秀街道辖区内一名精神二级残疾人所住的房屋发生火灾,即墨区残联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其家庭申请发放了紧急救助金5000元,并对接狮子会等社会资源,进行慰问帮扶。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去年以来,全市残联系统以摸清摸透残疾人需求底数为切入,深入开展“千人连万家”问需纾困大调研,通过摸底数,解难题,办实事,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更规范、基础工作更扎实、队伍作风更优良、解决问题更高效。自“千人连万家”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收集问题和需求1.1万余个,解决率达到96%,切实提升残疾人朋友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桩桩“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一件件发展难题得到破解,让残疾人真真切切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不仅如此,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为目标,全市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大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力度,拓宽残疾人社会救助覆盖面,构建残疾人保障无忧、受助及时的民生保障安全网,让困难残疾人应保尽保,惠残政策应享尽享。

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非低保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气暖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惠及农村残疾人10万余人。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和动态调整机制,上调市内三区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2023年来,全市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60周岁以下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约10.8万人。“一人一策”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危房修建,惠及残疾人家庭900余户,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优化改善。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托养照护5400余人。依托116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养护、就业、康复等综合服务,实现“服务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

增技拓岗,助力残疾人群体更加充分就业

“洗车洗车,先冲水、再打沫,左边擦5遍,右边擦5遍……”在位于市北区海岸路的春雨“喜憨儿”洗车中心1号店,员工航航早早就来到店内,尽管顾客还没来,但航航嘴里不停地复习着洗车流程和工作标准。

特教学校毕业后,有心智障碍的航航加入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从学习叠纸袋、折纸盒、档案袋装订、糊盒开始,航航逐渐可以熟练掌握简单的就业岗位技能。去年10月,青岛首家专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岗位的洗车店正式开业。经过测试、培训,航航和其他7位“喜憨儿”在这里,开启了新的工作岗位。

尽管是有心智障碍的残疾人,但航航和其他几位“喜憨儿”同事都表现得很好。“每当把车擦得亮亮的,我就特别高兴。”航航笑着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幸福生活、成就精彩人生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更多岛城残疾人就业,青岛积极实施残疾人就业“十大行动”、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打造盲人按摩“齐鲁手创”品牌店、发展春雨“喜憨儿”洗车中心等特色就业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安置1800余名残疾人就业。同时,积极构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近就便服务体系,开展“学技能当能手展风采”增技赋能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持证残疾人就业率67%,位居全省第一。

拓宽就业渠道,让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价值,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外,青岛也积极打造残疾人文创就业品牌,助力有创业梦想的残疾人“圆梦”。

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制作精美的胸针、扭棒花、戳戳画、钻石画……在位于即墨古城的“琴屿浪花”青岛市残疾人文创产品展示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些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全部出自岛城残疾人之手。

今年以来,青岛创新性打造“琴屿浪花”文创就业品牌,建设包括“非遗传承”“文创项目”和“美丽工坊”等在内的“琴屿浪花”特色项目库,组建项目建设团队,进行项目培训和挂牌,开展文创作品评选、展览和市集,引领残疾人在该领域实现创业就业,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增收,推动青岛市残疾人非遗文创与现代服装配饰的融合和发展。

维权无“碍”,密织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听障人孙女士在网上轻信骗子的花言巧语,东拼西凑拿出30万元去投资,结果落入诈骗陷阱,不仅没有拿到所谓的“高回报收益”,本金也被骗走……

作为一名残疾人,重重叠叠的沟通障碍和高昂的维权成本,让孙女士在“被骗”时犯了难。因为无法“发声”,她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让更多残疾人“维权无碍”,今年3月15日,市残联、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等多家部门单位携手全市40家公益助残律师事务所启动残疾人“暖阳维权”工程,进一步完善包括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在内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公益助残法律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残疾人普法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涉残疾人矛盾纠纷,降低残疾人矛盾解决成本,市中级法院联合市残联召开涉残疾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进会,特聘13名涉残疾人纠纷特邀调解员,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而在充实无障碍诉讼服务供给之外,青岛也坚持标准化建设无障碍诉讼服务环境,让残疾人感受到诉讼有温度、受尊重。可帮助交流的无障碍辅助设备、残疾人绿色服务窗口、可上门服务的诉讼服务队、可提供“一对一”帮办代办的相关服务,甚至在全市已有6家律所、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听障人士法律援助站,为无声者“发声”,让残疾人群体在司法场景下平等地被看见、被听见。

行动之外,青岛也在不断推动全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去年11月就出台了《青岛市公共法律助残和公益法律助残工作实施方案》。今年3月,市司法局、市残联又联合印发《关于印发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若干措施的通知》,构建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体系,持续完善残疾人法律服务供给。青岛法院也与多个部门联合出台《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对经济确有困难的残疾人,从缓减免交诉讼费、司法救助等方面帮助解决难题。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们期待,平凡善举凝聚大爱力量,广大残疾人有爱无“碍”,同享生活的温暖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