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青岛市提出要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绘出一幅全新的产业图景。
机遇在前,胶州顺时乘势。胶州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专题学习研究,紧扣“项目推进落实年”发展主题,从产业承接和上合赋能的角度制定方案、部署工作,凝聚起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2025年1月17日,在鲁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召开胶州市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动员大会。会上解读了《胶州市关于落实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工作方案》(简称《胶州方案》),同步发布了揭榜挂帅链主企业名单。
面对经济形势继续承压前行的2025年,同时也是冲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收尾之年,是强实体、防风险、保民生各项工作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攻坚之年。因此,把握青岛市构建“10+1”创新型体系建设契机,不仅着眼当下,立足产业特色,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县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更是对找准2025年经济工作最大确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动员大会覆盖范围来看,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在17个主要经济部门、12个镇街、3个市属企业设视频分会场集中观看,各级经济工作部门全面参与,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覆盖。此次动员大会,就是要明确将承接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培育胶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关键核心,在全域范围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全力以赴打赢开局战,推动形成抓紧起步,力求突破的工作势头。
从动员大会发布的主要内容来看,聚焦细分赛道精准施策,突出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三个明显特征。立足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重点工作实际,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同时,精准布局产业方向,配套“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惠企服务、创新引领、金融赋能、人才聚胶、平台提升、融合发展”等八大重点工程,紧密跟随青岛发展步伐,实现工作重心由建平台向用平台的转变。
胶州秉承“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素以钢结构、食品加工、香辛料、帽饰、锻压机械和节能环保设备等“六大地标”传统产业而闻名,拥有全球最大的冷藏箱研发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船用锅炉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装备、钢结构、轮胎数字化装备制造基地等荣誉称号。而《胶州方案》把工业基本盘匹配到各个创新型产业体系细分赛道,是在创新型产业体系引领下,与时俱进将胶州工业基本盘和现有工作方案进行综合性梳理的系统性工程,足见胶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聚力突破,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决心。
当然,产业发展不能只有决心,同样需要坚定的底气、清晰的思路、专业的技能。
底气源于实干 担当彰显作为
近年来,胶州积极抗牢主体建设责任,用奋斗书写担当,持续创新工作思路打法,先后制定出台“五大新城能级提升”、“一镇一业迭代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工作方案,搭建了鲁港科创中心、经贸综服平台、国际资本港等高能级产业服务平台,夯实了胶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基础。
在上合示范区国家战略加持下,胶州市经济正稳步提升,发展成果逐渐显现。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三次产业协同共进,第一产业发力“红黄黑白+粮油”5条特色产业链,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第二产业做优“6+3”地标产业,突破“3+2+1”新兴产业,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第三产业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楼宇经济迭代等六项行动,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9.5%,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迅猛。成绩的背后,是胶州市求新求变、敢为人先的不懈探索。
不仅有海尔、益海嘉里、源氏木语等龙头企业扩大投资、开拓市场,也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上合能谷、春光里医疗健康创新体智造区等专业园区的加快推进,更有太古飞机维修、遥感星座等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抢先布局......这都是胶州将产业链供应链思维落脚在项目上的稳步实践,是将自身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中,以更深层次的融合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成功践行者的积极探索。
因此,青岛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启动后,胶州能迅速响应,凭借前期积累的深厚基础,以十足的底气,成为首个出台贯彻落实方案,并第一时间动员开拔的区市,表明了高质量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引领突破
这座以传统工业立市的城市,在新能源、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汹涌浪潮中,在新质生产力的大战略引领下,胶州正全方位转型,近年来,胶州通过一系列清晰且极具前瞻性的举措,为自身发展蓄势储能。搭建上合数字底座、实施“工赋上合”、建设华为云山东节点等,为产业升级筑牢数字化根基。在过去的建设期,胶州严格遵循搭建平台、完善功能、导入流量、扩能提质的科学路径,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性提出“五大新城”建设规划、精准聚焦“一镇一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迭代。
善谋者行远,青岛市发布“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为胶州带来全新契机。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胶州以此为节点,对过往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提炼与提升,整装待发、再启新程。大会发布的《胶州方案》明确表示,2025年,GDP增长5.6%、新签约项目200个、总投资额800亿元、新引进各类人才1.2万人以上、新增落户创投风投机构20家以上、新培育各类创新平台载体20家以上.......一个个清晰的目标,确立起前行的新坐标。
围绕聚焦突破、重点设施、加快布局三个维度,构建起矩阵式发展梯队。其中,“聚焦突破类”主要是承接青岛市10+1产业体系;“重点实施类和加快布局类”,主要是从胶州本地传统优势和面向未来布局而提出,通过以上三类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2个重点产业赛道,每个赛道都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领导、牵头部门和承载区域,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到部门、到属地,多重保险,展现了胶州市委市政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决心。
在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推动“硬实力”提质增效的同时,同样也十分注重对“软实力”的培育。比如依托工赋上合推动300家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依托惠企e家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推动1492名企业服务经理人精准服务全市规上企业,再比如对重点项目实施并联审批,审批时间缩短30天以上。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郝世波表示,“我们提前介入产业发展研究和产业招商过程,推出企业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服务机制,简化企业开办流程,激发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创业热情。”
专业铺就通途 方向指引跨越
深入专业的产业研究以及高效的方法路径,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胶州方案》充分汲取“五大新城”、“一镇一业”、“一二三产方案”等前期工作精华,从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招引视角,条理清晰的指明如何挖掘、动员、整合项目各阶段需要匹配的要素资源,沉淀套路打法,确定规定动作、优化业务流程,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实用的操作指南。能够倒逼干部提升对经济工作的专业度,更加精准招引项目、发展产业、提升指标,促进胶州整体格局的提档升级,极具落地性与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首次将经济运行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企业服务等工作强统筹起来。围绕策源、引进、落地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形成“找位置、领任务、打项目”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简单的说,就是先对重点经济指标进行监测,通过平台系统抓出制约影响全年核算的关键指标,再将已抓出的指标问题、短板、弱项打开分析,在“一二三产方案”中寻找对应解决方案,相关责任领导再根据解决方案主动认领任务。对于能够通过“存量提升”服务企业解决的问题,依靠上合经贸综服平台、胶州惠企e家等提供增值服务;对于需要通过“招大引强”进行解决的,根据产业图谱策源符合“五大新城”强属性、产业链上下游强需求的项目;对策源的项目,再通过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投产形成新增量。这7个步骤就形成了“由经济运行指挥体系运转产生的效益贡献持续推动指标提升”的流程闭环和逻辑闭环。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胶州实现了对“六大地标”“五大新城”“一镇一业”“一二三产”产业发展脉络,以及经济运行指挥体系半年来运行沉淀出的套路打法的传承与迭代,是从链式思维,到平台思维,最后到生态思维的科学演进。以大会发布链主企业揭榜挂帅名单环节为例,围绕链主企业分析上下游,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订单式”定向招商模式,大大提升了项目招引精准度,工作路径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
《胶州方案》不仅在产业上全方位融入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更是从方法论上充分调动胶州、上合、临空一体化发展的“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具象化部署。“我们将制定承接创新型产业发展落地方案和场景开放清单,并依托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高能级开放平台,用好‘上合工具箱’,加强与中科院青能所、中俄能源基金等机构合作,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力争2025年招引新签约产业项目20个以上”,胶西街道党工委书记于洲介绍到。
多年来,胶州凭借实干精神与创新思维,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深耕,积累了雄厚基础与宝贵经验。在充满挑战的2025年,胶州已然蓄势发,以踏实行动和务实成果,持续践行发展使命,为青岛乃至山东的经济发展注入“胶州力量”,用实干实绩继续当好答卷人。